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二元补衬”视域下的《红楼梦》节日叙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7 20:36
  浦安迪在研究《红楼梦》的寓意时,提出了以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为基础的“二元补衬”理论。所谓“二元”,即用以表现人生经验的两个相互对立的范畴;而“补衬”则指这两项范畴相辅相成,相互包涵的动态过程。虽然这一理论结合西方原型批评理论和中国传统五行思想对《红楼梦》寓意的研究有过度解读之嫌,但是二元对立互补及动态变化是符合中国朴素的辩证法的。中国朴素的辩证法重视矛盾对立之间的渗透互补,以及运动变化后获得的动态平衡,而不是强调矛盾的不可调和。这与“二元补衬”理论是非常契合的。这一辩证法特征是在儒家基础上,融合吸收了中国传统多家思想之后形成的,它已成为稳固的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这种稳固的中华文化心理结构自然会影响到曹雪芹对《红楼梦》的创作,这种影响在小说中的节日叙事部分体现的较为明显。这一部分内容在“二元补衬”理论视域下,呈现出多个“二元因素”互相对立又融合交替的特点。其在情节设置方面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动静结合、雅俗共赏、“生死相随”;在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主要表现为将群体与个体互相参照,将同一类型情节安排在不同人物身上来凸显个性;在环境营造上,则借助节日的季节性特点与节日里家族或社会的氛围相互参照来产生... 

【文章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节 节日叙事与“二元补衬”的研究现状
        一、对《红楼梦》岁时节令系统的研究
        二、对《红楼梦》个别岁时节令的研究
        三、对浦安迪“二元补衬”理论的研究
第一章 “二元补衬”理论简介与评价
    第一节 “二元补衬”释名
    第二节 “二元补衬”理论的传统思想基础
        一、儒家思想基础
        二、道家思想基础
        三、禅宗思想基础
    第三节 “二元补衬”理论的缺陷与批判性使用
第二章 “二元补衬”在节日叙事中的体现
    第一节 “二元补衬”视域下的节日情节特点
        一、动静结合
        二、雅俗共赏
        三、“生死相随”
    第二节 “二元补衬”视域下的节日与人物塑造
        一、群体描摹与个性体现
        二、同异互现
    第三节 “二元补衬”视域下的环境营造
第三章 “二元补衬”视域下节日叙事的意义
    第一节 深化主题
        一、微观深化
        二、宏观深化
    第二节 美学意义
        一、对小说美学本质的揭示意义
        二、对小说美学基本特征的展现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红楼梦》里戏曲受众的审美差异[J]. 柳岳梅.  名作欣赏. 2019(21)
[2]寓意批评的限度——评浦安迪《〈红楼梦〉的原型与寓意》[J]. 王怀义.  文艺研究. 2019(05)
[3]《红楼梦》的叙述动力与结构图式美学[J]. 康建强,徐永斌.  红楼梦学刊. 2018(01)
[4]明清小说中秋描写的民俗文化史价值及其文学功能[J]. 陈鹏程.  明清小说研究. 2018(01)
[5]《红楼梦》宴饮描写的文学功能研究述评[J]. 上官文坤.  红楼梦学刊. 2016(03)
[6]《红楼梦》岁时节日研究述评[J]. 张晓红.  红楼梦学刊. 2012(04)
[7]平议浦安迪“刺猬型”红学研究[J]. 张惠.  红楼梦学刊. 2011(06)
[8]美国红学研究述评[J]. 张惠.  红楼梦学刊. 2010(01)
[9]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时令节日及其叙事意义[J]. 李桂奎.  江淮论坛. 2008(06)
[10]试析柏拉图理念论中的二元论思想[J]. 孙卫华,蒋帮芹.  兰州学刊. 2007(09)

博士论文
[1]《红楼梦》岁时节令文学功能研究[D]. 李丽霞.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3

硕士论文
[1]论浦安迪“二元补衬”视阈下的《金瓶梅》研究[D]. 王佳宁.华东师范大学 2014
[2]浦安迪国内研究述评[D]. 崔阳.青岛大学 2013
[3]《红楼梦》节日叙事研究[D]. 谭文威.湖北师范学院 2010



本文编号:31441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1441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7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