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精神脉络视阈下的萧红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8 15:14
本文关键词:鲁迅精神脉络视阈下的萧红文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鲁迅与萧红,一个是20世纪中国的文学大师,一个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他们因文学而相遇、相知,并建立了深厚的文学友谊。鲁迅写给萧红、萧军的“53封信”,记录了一个文学大师对青年萧红、萧军的帮助、指导与呵护;而《回忆鲁迅先生》作为纪念鲁迅先生的一篇独特散文,寄予了萧红对导师鲁迅的尊敬、爱戴与深切的怀念,它们一同见证了现代文学史上令人称羡的文学交谊。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父”与“女”,萧红与鲁迅的人生际遇与文学诉求有着惊人的相似:作为游子的他们对故乡的思念,作为思想者的他们对生与死痛彻心扉的体验,作为启蒙者的他们对故乡的审视与批判,作为文学家的他们对“细节描写”的执着。萧红将自己的文学创作融入鲁迅精神脉络中,自觉地呼应鲁迅所开创的文学传统,深切注视着在现代文明与封建传统夹击下的乡土中国,在警醒和呼吁人们重视生命的同时表现了启蒙主义的文学观。萧红在乡村场域的书写中与鲁迅相遇,在对乡村的封闭、农民的愚昧与保守以及深植于农民内心中的封建传统观念的批判中,演绎了一幕幕“生与死”的悲剧,王阿嫂、王婆、月英、小团圆媳妇等女性的生命悲剧,寄予了萧红对人类生命意识的哲理性探索。鲁迅对萧红文学的影响极其深远。在《生死场·序言》中,鲁迅强调该作品“抗日文学”的性质,这不仅给萧红带来了盛名,而且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个“烙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限制了人们对《生死场》丰富意蕴的解读与挖掘,影响了后人对萧红文学道路的分析与研究。萧红沿着鲁迅所开创的“改造民族灵魂”的道路勇敢前行,没有机械模仿、没有刻意逢迎,不着痕迹地将鲁迅“因子”融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同时将女性敏锐的才思发展到极致,简练、清新、诗化的语言,随处可见的细节描写以及女性主义的立场,一起构成了萧红文学作品的独特性。
【关键词】:鲁迅 萧红 文学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绪论7-13
- 1 鲁迅与萧红的文学交谊13-26
- 1.1 “53 封信”:鲁迅对萧红的帮助与提携13-18
- 1.2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的怀念与铭记18-26
- 2 鲁迅精神脉络下的萧红文学创作26-41
- 2.1 模仿与尝试:萧红文学道路的开始27-30
- 2.2 继承与发展:萧红笔下的故土批判与生死悲剧30-41
- 3 鲁迅精神脉络下的萧红文学评价41-52
- 3.1 彰显/遮蔽:以“萧红现象”评说为中心41-46
- 3.2 萧红文学的独创性46-52
- 结语52-53
- 参考文献53-57
- 附录57-83
- 附录一:萧红著作编年57-74
- 附录二:萧红与鲁迅主要研究资料目录汇编74-79
- 附录三:鲁迅给萧军、萧红书信汇编79-83
- 致谢83-84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8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片山智行;刘丽华;;肖红的文学观与“抗日”问题——由《生死场》说起[J];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02期
2 端木蕻良;;鲁迅先生和萧红二三事[J];新文学史料;1981年03期
3 李福熙;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识[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03期
4 皇甫晓涛;;《呼兰河传》与《回忆鲁迅》的跨文本阐释[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02期
5 贺常颖;;从《呼兰河传》看鲁迅对肖红创作的影响[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赵晴;;萧红小说悲剧女性形象塑造中的鲁迅因子[J];职大学报;2008年03期
7 古耜;;品味鲁迅说萧红[J];艺术广角;2012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玉光;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论萧红对鲁迅小说传统的师承与创新[D];延边大学;2004年
2 周春梅;萧红传记研究综论[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鲁迅精神脉络视阈下的萧红文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51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15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