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邀约论”文学观念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4 02:22
格非具有作家和理论家的双重身份,作为著名作家,他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创作成就,在当代文坛占有重要地位;作为理论家,他发表了一系列文学理论著作,所阐述的文学观念也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格非由先锋文学创作转型发展而来,对于先锋文学的利弊得失有清醒的认识,他努力克服先锋文学创作转型中的焦虑,努力寻找走出困境的新出路。在这个过程中,他通过对现代文学观念的反思,以及对传统文学观念的重新审视,走向了对“邀约论”文学观念的探寻与理论建构。格非的“邀约论”文学观念,既是他作为作家在创作实践中的经验感悟,也是他作为理论家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果。对格非“邀约论”文学观念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本文是对格非“邀约论”文学观念的专题研究,力求把它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命题来进行具体考察和理论阐释。论文正文部分拟分三章进行研究探讨。第一章主要探讨“邀约论”文学观念与格非先锋文学创作转型发展之间的关系。格非提出文学“邀约论”具有其针对性和理论语境,一方面是针对先锋文学特别是其缺陷的重新认识,另一方面是对现代文学观念进行反思,包括对“文学终结论”的思考,对所谓“文学已死”的追问等。在此基础上,他以现代性眼光重新审...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目标
第一章 文学创作转型中的文学“邀约论”
一、“邀约论”与先锋文学创作的转型
(一)先锋文学创作的外部焦虑
(二)先锋文学创作的先天缺陷
(三)从先锋文学创作到“邀约论”的构想
二、“邀约论”与现代文学观念的反思
(一)关于“文学终结论”的思考
(二)基于“文学已死”的追问
(三)对于忽视“现代文学”的警觉
三、“邀约论”与传统文学观念的革新
(一)对“抒情传统”的现代性反观
(二)对“宏大叙事”的消解
(三)对“真实观”的改造
第二章 “邀约论”文学观念的理论阐释
一、写作的“邀请”:“整体性经验写作”
(一)写作是对经验的召唤和选择
(二)写作要处理好经验与他者的关系
(三)写作要避免“经验同质化”和“写作自动化”
二、文本的“邀约”:叙事策略及其功能
(一)特殊的言说方式:典故
(二)叙事的停顿与省略
(三)叙事的时间和空间观念
三、读者的“赴约”:“知音”的寻觅
(一)对写作与读者关系的重新审视
(二)对“知音”读者的期待
第三章 “邀约论”的文学价值理念与创作实践
一、“邀约论”的文学价值理念
(一)文学具有矫正、反省的力量
(二)文学对现实进行“内在超越”
二、“邀约论”文学价值理念的实践之一——《望春风》
(一)从审视乡村与人的“存在”到精神返乡
(二)通过“重返时间”完成“内在超越”
三、“邀约论”文学价值理念的实践之二——《月落荒寺》
(一)文学可以带来反思性视角
(二)文学借描写“真实的生活”提供真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格非主要作品年表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3156489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目标
第一章 文学创作转型中的文学“邀约论”
一、“邀约论”与先锋文学创作的转型
(一)先锋文学创作的外部焦虑
(二)先锋文学创作的先天缺陷
(三)从先锋文学创作到“邀约论”的构想
二、“邀约论”与现代文学观念的反思
(一)关于“文学终结论”的思考
(二)基于“文学已死”的追问
(三)对于忽视“现代文学”的警觉
三、“邀约论”与传统文学观念的革新
(一)对“抒情传统”的现代性反观
(二)对“宏大叙事”的消解
(三)对“真实观”的改造
第二章 “邀约论”文学观念的理论阐释
一、写作的“邀请”:“整体性经验写作”
(一)写作是对经验的召唤和选择
(二)写作要处理好经验与他者的关系
(三)写作要避免“经验同质化”和“写作自动化”
二、文本的“邀约”:叙事策略及其功能
(一)特殊的言说方式:典故
(二)叙事的停顿与省略
(三)叙事的时间和空间观念
三、读者的“赴约”:“知音”的寻觅
(一)对写作与读者关系的重新审视
(二)对“知音”读者的期待
第三章 “邀约论”的文学价值理念与创作实践
一、“邀约论”的文学价值理念
(一)文学具有矫正、反省的力量
(二)文学对现实进行“内在超越”
二、“邀约论”文学价值理念的实践之一——《望春风》
(一)从审视乡村与人的“存在”到精神返乡
(二)通过“重返时间”完成“内在超越”
三、“邀约论”文学价值理念的实践之二——《月落荒寺》
(一)文学可以带来反思性视角
(二)文学借描写“真实的生活”提供真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格非主要作品年表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31564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156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