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基小说新论
发布时间:2021-06-26 06:2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骆宾基是一位独具个性的作家。他在时代与心灵的遇合中,以细腻、质朴的笔触书写了时代的风云变幻,表现出对人情世故以及个体生命的关注。他的小说取材普通,主题鲜活,灵活的叙事技巧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审美空间。骆宾基的小说在日本学界有较高的评价,但国内关于骆宾基小说的学术研究却很薄弱,骆宾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并不高。本文试图对骆宾基小说的内涵特征进行概括、总结,找到骆宾基小说创作一以贯之的艺术特征。结合相关叙事学理论探究骆宾基的叙事策略,发掘骆宾基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最终探讨骆宾基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一些优秀的小说没能够引起研究者注意的原因,对骆宾基小说的文学史地位问题进行深入反思。绪论部分意在梳理骆宾基的创作概况以及学界关于骆宾基小说的研究状况,以期发现骆宾基小说研究的薄弱环节和空白之处。第一章,骆宾基小说的内涵特征,分为三节。第一节,对时代大主题的追随与超越。骆宾基的小说虽自觉追随时代大主题,但作家对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人情世故的关注,使小说内涵丰富,许多内容超越了时代大主题。第二节,对下层人物生命状态的关注,分为两点。一,骆宾基通过赞扬下层人物的生命强力,批判城市文明对于下层...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二、论文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论文选题的创新点
第一章 骆宾基小说的内涵特征
第一节 对时代大主题的追随与超越
第二节 对下层人物生命状态的关注
第三节 对家族史的深入反思
第二章 骆宾基小说的叙事艺术
第一节 灵活多样的叙事视角
第二节 精妙别致的叙事结构
第三节 别具特色的民俗叙事
第三章 骆宾基小说的史学价值与地位问题反思
第一节 骆宾基小说创作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
第二节 骆宾基小说在日本学界的研究与启发
第三节 骆宾基小说创作与文学史书写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战时文化语境与20世纪40年代小说的反讽模式——以骆宾基的《北望园的春天》为中心[J]. 吴晓东. 文艺研究. 2017(07)
[2]骆宾基建国后小说创作的心路历程[J]. 谢淑玲.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3]新中国建立后骆宾基创作的“横跨”特征[J]. 常勤毅. 社会科学战线. 2013(12)
[4]经典文学史的书写与文学史观的反思——以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为中心[J]. 张福贵. 文艺研究. 2012(08)
[5]骆宾基小说中的人情世故[J]. 杨守森.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6]论骆宾基小说的家园与寻根意识[J]. 叶继群.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1)
[7]骆宾基:“冰山”下的诗意[J]. 易惠霞. 求索. 2004(09)
[8]试论四十年代小说创作的精神探寻[J]. 郑春. 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1)
[9]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传统[J]. 朱寿桐. 中国社会科学. 2002(01)
[10]自传体和90年代女性写作[J]. 王又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5)
博士论文
[1]骆宾基评传[D]. 于立影.东北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骆宾基现代小说叙事研究[D]. 肖然方.延边大学 2019
[2]骆宾基桂林文化城时期小说创作研究[D]. 李北京.广西师范大学 2017
[3]骆宾基小说研究[D]. 李梦洁.中南民族大学 2016
[4]漂泊·寻找·归来—骆宾基小说创作论[D]. 孙宾.四川师范大学 2014
[5]生命意义的探求与重建[D]. 李淑成.湖南师范大学 2011
[6]论骆宾基小说的地域文化特色[D]. 王晓习.延边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50814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二、论文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论文选题的创新点
第一章 骆宾基小说的内涵特征
第一节 对时代大主题的追随与超越
第二节 对下层人物生命状态的关注
第三节 对家族史的深入反思
第二章 骆宾基小说的叙事艺术
第一节 灵活多样的叙事视角
第二节 精妙别致的叙事结构
第三节 别具特色的民俗叙事
第三章 骆宾基小说的史学价值与地位问题反思
第一节 骆宾基小说创作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
第二节 骆宾基小说在日本学界的研究与启发
第三节 骆宾基小说创作与文学史书写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战时文化语境与20世纪40年代小说的反讽模式——以骆宾基的《北望园的春天》为中心[J]. 吴晓东. 文艺研究. 2017(07)
[2]骆宾基建国后小说创作的心路历程[J]. 谢淑玲.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3]新中国建立后骆宾基创作的“横跨”特征[J]. 常勤毅. 社会科学战线. 2013(12)
[4]经典文学史的书写与文学史观的反思——以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为中心[J]. 张福贵. 文艺研究. 2012(08)
[5]骆宾基小说中的人情世故[J]. 杨守森.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6]论骆宾基小说的家园与寻根意识[J]. 叶继群.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1)
[7]骆宾基:“冰山”下的诗意[J]. 易惠霞. 求索. 2004(09)
[8]试论四十年代小说创作的精神探寻[J]. 郑春. 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1)
[9]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传统[J]. 朱寿桐. 中国社会科学. 2002(01)
[10]自传体和90年代女性写作[J]. 王又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5)
博士论文
[1]骆宾基评传[D]. 于立影.东北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骆宾基现代小说叙事研究[D]. 肖然方.延边大学 2019
[2]骆宾基桂林文化城时期小说创作研究[D]. 李北京.广西师范大学 2017
[3]骆宾基小说研究[D]. 李梦洁.中南民族大学 2016
[4]漂泊·寻找·归来—骆宾基小说创作论[D]. 孙宾.四川师范大学 2014
[5]生命意义的探求与重建[D]. 李淑成.湖南师范大学 2011
[6]论骆宾基小说的地域文化特色[D]. 王晓习.延边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508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250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