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没的文学审美问题——以“道德理想主义”反思为起点的张炜文学思想重审
发布时间:2021-07-06 07:52
"道德理想主义",在1990年代曾以抗击世俗主义的姿态,在"人文精神"讨论时掀起一场标准与价值之争;张炜、张承志并称即起于这个时期。相较于张承志,张炜实际更倾向也更擅长从灵感(而非观念)中提炼价值的对象,他这样做,几乎必然地会将书写的引导权交予主体感受,走向一条以直观通达本初的道路。在张炜1990年代的作品中,不难看到对作为行为动力的心理感受的描摹、对构成心理机制的主体认知的析分,以及对精神现象之间关联与互动的刻画,这些不仅不中"道德理想主义"之义,反而表现出对产生于农耕文明的儒家道德标准,和对产生于工业文明的资产阶级道德标准的双重悬置。
【文章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0,(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7 页
【文章目录】:
一“道德理想主义”的错置
二“道德理想主义”背后的“意义”争夺
三“边地”想象与知识分子身份体认
四崇高审美:文学的最终道德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文精神:背景和框架[J]. 南帆. 读书. 1996(07)
[2]批评的道德与道德的批评——关于王蒙、张承志现象论争的对话[J]. 段钢. 上海文学. 1996(05)
[3]圣者之诗——对《家族》的体味[J]. 李洁非. 当代. 1995(05)
[4]“声音”背后的故事──读《家族》[J]. 陈思和. 当代作家评论. 1995(05)
[5]大地乌托邦的守望者──从《柏慧》看张炜的艺术理想[J]. 谢有顺. 当代作家评论. 1995(05)
[6]九十年代文学的现状与展望——《长江文艺》’95三峡笔会座谈纪要[J]. 何子英. 长江文艺. 1995(09)
[7]新神学:对于今天的恐惧[J]. 张颐武. 文学自由谈. 1995(03)
[8]“意识形态”与“大地”的二元转化──略说张炜的《古船》和《九月寓言》[J]. 郜元宝. 社会科学. 1994(07)
[9]张炜论:硬汉及其遭遇[J]. 张业松. 文艺争鸣. 1993(04)
[10]躲避崇高[J]. 王蒙. 读书. 1993(01)
本文编号:3267843
【文章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0,(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7 页
【文章目录】:
一“道德理想主义”的错置
二“道德理想主义”背后的“意义”争夺
三“边地”想象与知识分子身份体认
四崇高审美:文学的最终道德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文精神:背景和框架[J]. 南帆. 读书. 1996(07)
[2]批评的道德与道德的批评——关于王蒙、张承志现象论争的对话[J]. 段钢. 上海文学. 1996(05)
[3]圣者之诗——对《家族》的体味[J]. 李洁非. 当代. 1995(05)
[4]“声音”背后的故事──读《家族》[J]. 陈思和. 当代作家评论. 1995(05)
[5]大地乌托邦的守望者──从《柏慧》看张炜的艺术理想[J]. 谢有顺. 当代作家评论. 1995(05)
[6]九十年代文学的现状与展望——《长江文艺》’95三峡笔会座谈纪要[J]. 何子英. 长江文艺. 1995(09)
[7]新神学:对于今天的恐惧[J]. 张颐武. 文学自由谈. 1995(03)
[8]“意识形态”与“大地”的二元转化──略说张炜的《古船》和《九月寓言》[J]. 郜元宝. 社会科学. 1994(07)
[9]张炜论:硬汉及其遭遇[J]. 张业松. 文艺争鸣. 1993(04)
[10]躲避崇高[J]. 王蒙. 读书. 1993(01)
本文编号:32678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267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