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节令诗在韩国朝鲜时期的接受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1 05:58
杜甫节令诗以题记历,纵观其诗,可以看出,从元日到除夕守岁,四时八节都在抒写范围之内。杜甫在其节令诗中,以老劲之笔浓缩丰富多彩的风俗画卷,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风貌和时代的审美特征,还把诗人的生活感受、情感体验放在特别的位置进行观照。在韩国整个古代汉诗史上,朝鲜时期的汉诗发展最为鼎盛,正如朝鲜仁祖时期的学者洪万宗在其《小华诗评》中对朝鲜时期汉诗所作的评价:“盖东方诗学,始于三国,盛于高丽,而极于我朝。”韩国朝鲜时期与明清两朝交往频繁,两国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同属汉字文化圈,节日也大多相似,节令日时朝鲜文人中的贬谪文人群体和使臣文人群体与杜甫产生强烈共鸣,创作了许多次杜、集杜节令诗,并在原有诗作基础上进行自身的解释与再创造,这些新材料的利用无疑对拓宽杜甫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价值。本论文以韩国朝鲜时期(1392年—1910年)与杜甫节令诗有关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杜甫节令诗在朝鲜时期的接受情况。从接受群体来看,可以根据接受文人的生平经历和政治遭际,分为贬谪文人群体和使臣文人群体;从接受形式来看,朝鲜时期的文人主要通过次杜、集杜、用字遣词、意象选取、诗话评论等方式模拟杜甫的节令诗。这个时期的文...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朝鲜杜甫节令诗接受群体
第一节 贬谪文人群体
第二节 使臣文人群体
第二章 朝鲜文人对杜甫节令诗的创作接受
第一节 创作方式的接受
第二节 思想内容的接受
第三章 接受特点及接受原因探析
第一节 韩国朝鲜时期文人接受杜甫节令诗的特点
第二节 韩国朝鲜时期文人对杜甫节令诗的接受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端午节看杜诗在韩国、越南和日本的传播[J]. 张思齐. 广东社会科学. 2016(02)
[2]菅原道真与杜甫逐臣思君主旨诗歌中的意象同质性——以《九月十日》和《至日遣兴二首》为例[J]. 王京钰. 中国文学研究(辑刊). 2014(01)
[3]仁者的情怀与存在的勇气——略论杜甫的节令诗[J]. 张明强,李寅生. 唐都学刊. 2010(01)
[4]试论节令与古代节令诗的文化内涵[J]. 刘洁.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5]正月晦日节考[J]. 夏日新.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5)
[6]试谈杜甫“九日”诗[J]. 占如默,孙玉杰.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01)
[7]杜甫节令诗文化精神探骊[J]. 赵睿才. 杜甫研究学刊. 2002(01)
[8]情圣的嗟叹与稷契之志──杜甫节令诗论析(下)[J]. 赵睿才,张忠纲. 杜甫研究学刊. 2000(02)
[9]风俗画卷与时代精神──杜甫节令诗论析(上)[J]. 赵睿才,张忠纲. 杜甫研究学刊. 2000(01)
[10]杜诗与其所反映的唐代习俗再探[J]. 林弘. 杜甫研究学刊. 2000(01)
硕士论文
[1]唐代节俗诗研究[D]. 姜菲菲.辽宁大学 2018
[2]杜甫节令诗研究[D]. 马巧灵.山东大学 2013
[3]杜甫节令诗研究[D]. 朱丹阳.西南大学 2011
[4]《全唐诗》岁时文化研究[D]. 张全晓.华中师范大学 2007
[5]先秦至隋唐时期传统节日文化研究[D]. 韩学山.陕西师范大学 2007
[6]唐代重阳诗研究[D]. 王相涛.南京师范大学 2006
[7]中国传统节日与节令诗[D]. 屈万青.华中师范大学 2006
[8]唐代节俗诗研究[D]. 刘衍军.暨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94462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朝鲜杜甫节令诗接受群体
第一节 贬谪文人群体
第二节 使臣文人群体
第二章 朝鲜文人对杜甫节令诗的创作接受
第一节 创作方式的接受
第二节 思想内容的接受
第三章 接受特点及接受原因探析
第一节 韩国朝鲜时期文人接受杜甫节令诗的特点
第二节 韩国朝鲜时期文人对杜甫节令诗的接受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端午节看杜诗在韩国、越南和日本的传播[J]. 张思齐. 广东社会科学. 2016(02)
[2]菅原道真与杜甫逐臣思君主旨诗歌中的意象同质性——以《九月十日》和《至日遣兴二首》为例[J]. 王京钰. 中国文学研究(辑刊). 2014(01)
[3]仁者的情怀与存在的勇气——略论杜甫的节令诗[J]. 张明强,李寅生. 唐都学刊. 2010(01)
[4]试论节令与古代节令诗的文化内涵[J]. 刘洁.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5]正月晦日节考[J]. 夏日新.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5)
[6]试谈杜甫“九日”诗[J]. 占如默,孙玉杰.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01)
[7]杜甫节令诗文化精神探骊[J]. 赵睿才. 杜甫研究学刊. 2002(01)
[8]情圣的嗟叹与稷契之志──杜甫节令诗论析(下)[J]. 赵睿才,张忠纲. 杜甫研究学刊. 2000(02)
[9]风俗画卷与时代精神──杜甫节令诗论析(上)[J]. 赵睿才,张忠纲. 杜甫研究学刊. 2000(01)
[10]杜诗与其所反映的唐代习俗再探[J]. 林弘. 杜甫研究学刊. 2000(01)
硕士论文
[1]唐代节俗诗研究[D]. 姜菲菲.辽宁大学 2018
[2]杜甫节令诗研究[D]. 马巧灵.山东大学 2013
[3]杜甫节令诗研究[D]. 朱丹阳.西南大学 2011
[4]《全唐诗》岁时文化研究[D]. 张全晓.华中师范大学 2007
[5]先秦至隋唐时期传统节日文化研究[D]. 韩学山.陕西师范大学 2007
[6]唐代重阳诗研究[D]. 王相涛.南京师范大学 2006
[7]中国传统节日与节令诗[D]. 屈万青.华中师范大学 2006
[8]唐代节俗诗研究[D]. 刘衍军.暨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944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294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