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跨域·“越轨”·诠释——重读萧红的《生死

发布时间:2021-08-29 10:50
  作为一篇多重语境下诞生的作品,伪满洲国和青岛的创作语境以及上海的接受语境对《生死场》有着同样重要的影响,此前研究对前者关注不足。引入萧红的早期创作和伪满洲国初期文坛同代人的同题材写作,有助于我们对这部作品的独特性形成有更为准确的理解。作为《生死场》前身的《麦场》面对着具体的东北问题,首先内在于殖民地语境中。这一语境规范了小说的结构,决定了萧红综合描摹东北情状的表述方式。而在青岛的续作与此前部分并不是断裂的关系,作家、作品由关外到关内的跨域流动实则激活了原先结构。《生死场》的写作是前后两部分呈现出一定张力关系的、具有总体性的文本,其独特性只有在文学跨域流动的意义上才能得到诠释。 

【文章来源】:文学评论.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段从学.  社会科学辑刊. 2017(02)
[2]“潜能”、动物与死亡——重读萧红《生死场》[J]. 王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10)
[3]殖民体制差异与作家的越域、跨语和文学想象——以台湾、伪满洲国、沦陷区文坛为例[J]. 刘晓丽.  社会科学辑刊. 2016(02)



本文编号:33705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3705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c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