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4 14:16

  本文关键词: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土家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伟大民族。在很早以前,土家族的先民就生息、劳动、繁衍于湘鄂渝黔武陵山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就了土家族独特的传统文化,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斗争中,土家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也创造了不朽的精神文化。土家族民间文学蕴含着丰富的口传文学,有神话、传说、歌谣、谚语、民间故事、民间戏剧等体裁。它们以朴质健康的思想内容,瑰丽多姿的艺术形式,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本民族古老的历史和广阔的生活,这不仅体现着本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心理素质,同时还内蕴着丰富的生态意识。他们所具有的质朴的生态观念认为人与自然平等共生,正是这种观念及其指导下的行为共同勾勒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危机的加剧,生态批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以生态批评为视角对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学所蕴含的生态意识进行挖掘和呈现。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以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生态观作为理论指导,对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学之自然生态进行解读,其最早的民间文学创世神话和原始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以及图腾崇拜,显现着人与自然万物的共生共本和对于神性自然的敬畏。第二章主要是以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学文本中的习俗文化和歌舞文化社会形态、艺术特征、民族内涵以及民间歌舞戏剧所呈现出的生态智慧作为研究对象,并以人类生产生活顺应于自然的规律和节奏来进行剖析,揭示出人与自然万物友好相处的和谐关系;第三章主要探讨的是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学中的“生态意识”在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不断加剧下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还自然之魅、诗意地栖居生态审美存在论作为拯救当今生态危机的两种有效方式。以生态美学和生态批评的理论去观照土家族民间文学生态意识,将为我们开启一个新的认知视角,更为重要的是,它给予了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启示。
【关键词】:贵州土家族 民间文学 生态批评 生态意识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导言7-14
  • 一、研究背景及现状7-11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7-8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8-10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0-11
  •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11
  •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11-14
  • (一)民间文学11-12
  • (二)生态批评12
  • (三)生态意识12-14
  • 第一章 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学之自然生态14-32
  • 第一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整体观14-20
  • 一、“混沌前说”:宇宙起源观15-17
  • 二、“原初人”:人类诞育观17-18
  • 三、“天人一体”:三才共生观18-20
  • 第二节“万物有灵”:原始崇拜中的敬畏自然观20-32
  • 一、自然崇拜20-24
  • 二、动植物崇拜24-27
  • 三、图腾崇拜27-32
  • 第二章 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学之人文生态32-56
  • 第一节 土家族民间文学中的习俗文化生态观32-42
  • 一、土家族的节日习俗33-36
  • 二、土家族的禁忌习俗36-39
  • 三、土家族的祭祀习俗39-42
  • 第二节 土家族民间文学中的歌舞文化生态观42-56
  • 一、薅草歌——合音锣鼓谐和之声42-45
  • 二、摆手舞——土家生产生活之貌45-51
  • 三、花灯戏——祈求年岁丰稔之愿51-56
  • 第三章 生态批评视域下土家族民间文学的当代审视56-72
  • 第一节“还自然之魅”:重返与自然的和谐56-63
  • 一、自然的“祛魅”57-59
  • 二、世界的“复魅”59-61
  • 三、神圣的“平衡”61-63
  • 第二节“诗意地栖居”:建构人类美好家园63-72
  • 一、“浑然天成吊脚楼”64-67
  • 二、“谨戒奢华日浪浮”67-69
  • 三、“探寻精神栖息地”69-72
  • 结语72-73
  • 参考文献73-76
  • 致谢76-7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77-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官章;清代同光年间土家族地区反教会斗争述论[J];思想战线;1987年06期

2 钟年,孙秋云,崔榕;宗族文化与社区历史——以湖北土家族地区为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李绍明;四川土家族历史发展的见证──评《伍湛民族学术论集》[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刘永良;邓思;;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土家族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保护[J];法制与社会;2007年02期

5 彭福荣;王正勇;;重庆土家族地区古代交通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6 莫代山;;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兴学的表现、原因及影响[J];教育评论;2008年05期

7 莫代山;;历史时期土家族地区土司的社会控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袁东升;;当代土家族地区木匠及其文化的变迁[J];贵州文史丛刊;2010年01期

9 黄柏权;;贵州土家族研究评述[J];铜仁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钱璐;;论明清土司时期乌江流域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开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柏权;;土家族研究五十年[A];中国民族学会第七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段超;;改土归流后汉族与土家族文化交流[A];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人类学高级论坛2002卷[C];2002年

3 萧洪恩;;事件隐喻与哲学视界:土家族哲学转型的传统及现代进程[A];中华民族复兴与民族哲学发展研究——2013年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年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60周年校庆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3年

4 柏贵喜;;当代土家族婚姻的变迁[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田永红;;土家族傩坛中的女性形象[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李储林;;改土归流后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变迁[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黄柏权;;土家族的还傩愿与祭虎[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曹晖;;思南、德江土家族傩堂音乐初析[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黄治烈;;加大力度开发土家族医药[A];2002全国土家族苗族医药学术会议论文专辑[C];2002年

10 向笔群;;略论贵州土家族民俗风情文化的功能、价值与保护意义[A];2014年贵州社科学术年会学术专场研讨会暨“以区域特色文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泽勋;影响土家服饰独立、传承和发展的因素[N];恩施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海晔;土家族医药传承不衰[N];中国民族报;2001年

3 谭庆虎;规范土家族服饰应注意几个问题[N];恩施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潘艳 实习生 瞿同;省土家学会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座谈会召开[N];贵州民族报;2009年

5 牟方秀 李资源;土家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法制建设研究[N];贵州民族报;2010年

6 徐亚静;情系土家族医药四十载[N];中国医药报;2006年

7 包泉万;土家族“非遗”如何进行产业开发(下)[N];中国民族报;2014年

8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吴雪梅;清代两湖土家族乡村社会变迁的历史考察[N];光明日报;2009年

9 王杨;尊重实际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学科[N];光明日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潘艳;守望民族精神家园 创造土家现代文明[N];贵州民族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宋仕平;土家族传统制度文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2 朱圣钟;鄂湘渝黔土家族地区历史经济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伦文;母语存留区土家族社会与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冯敏;秀山土家族家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建国;土家族地区小学教育现状及思考[D];兰州大学;2011年

2 杨丽华;《秀山土家族家庭研究》(节选)翻译报告[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谭琼芳;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学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4 左传;土家族史学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5 张太群;土家族《廪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耿桂红;土家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初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袁东升;当代土家族地区木匠及其文化变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8 姜爱;鹤峰屏山土家族招赘婚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0年

9 莫代山;土家族乡村疾病传统预防与处置知识的文化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10 傅琳;土家族女儿会的当代变迁[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52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452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d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