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980年代文学场域中的《黄河东流去》
发布时间:2021-10-26 13:35
新世纪以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中,一种被命名为“重返八十年代”的文学研究热潮引起学界的广泛注意并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也为学界提供了一种系统、规范的“重返八十年代”的研究范式。20世纪80年代,作为“归来”作家之一的李凖,依旧延续了自己“十七年”时期所擅长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花费5年时间完成了一部经典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并由此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李凖凭借着自己的革新精神赋予这部作品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也赋予这部作品精美的艺术结构和圆熟的叙事策略。它不仅代表了李凖在小说创作领域所取得的最高艺术成就,同时也代表了8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领域的审美水准。毋庸置疑,《黄河东流去》的诞生是80年代文学场域中一次值得注意的创新性探索,因此,借助于对“八十年代”的重返,本论文将《黄河东流去》置于1980年代文学场域的动态变化中进行考察和研究,试图通过对80年代文学场域的勘探从而还原出这部经典作品所被遮蔽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史意义。论文分为四章。绪论部分以“重返八十年代”的文学研究范式为参照,阐述了选题缘起、研究现状和研究策略。第一章依据搜集到的材料分析梳理了《黄河东流去》的创...
【文章来源】:信阳师范学院河南省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历史变革与积存经验的交汇:《黄河东流去》的创作缘起
第一节 “前世今生”:从黄泛区农民“祭文”到《大河奔流》再到《黄河东流去》
第二节 “黄河情结”:《黄水传》与《黄河东流去》
第二章 同构性沉思:在灾变叙事中回应80年代时代课题
第一节 灾变中的农民群像:变通者、保守者与游离者
第二节 “农民性”变化:农耕文明与现代化进程的碰撞
第三节 对黄河水灾与十年浩劫的同构性沉思
第三章 文学新潮与自我创作旧轨的纠缠:《黄河东流去》在80年代文学场域的艺术探索
第一节 民族叙事智慧的唤醒:对古典小说创作经验的化用
第二节 旧轨难弃:对“十七年”时期创作手法的继承
第三节 有所取舍的创新:对“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的呼应
第四章 80年代文学场域与《黄河东流去》的成功
第一节 从引起好评到获得“茅奖”
第二节 《黄河东流去》获得文坛主导力量认可的原因
第三节 多方铸就的独特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返八十年代”文学课堂的缘起与展望——程光炜教授访谈[J]. 程光炜,张亮. 当代文坛. 2018(04)
[2]黄河与中原三作家[J]. 刘涛. 博览群书. 2017(07)
[3]深耕于民俗文化与民族个性的李准小说[J]. 裴艳艳. 江西社会科学. 2014(08)
[4]文学“乡土”的苦难话语与地方意志——以“文学豫军”1990年代以来的创作为中心[J]. 李丹梦. 学习与探索. 2013(11)
[5]史诗的沉浮——漫谈《黄河东流去》兼及“茅盾文学奖”评奖[J]. 刘新锁. 新文学评论. 2012(03)
[6]《黄河东流去》中的民俗事象解析[J]. 张东茹.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7]论“伴随文本”——扩展“文本间性”的一种方式[J]. 赵毅衡. 文艺理论研究. 2010(02)
[8]“作为方法”的“八十年代”[J]. 洪子诚. 文艺研究. 2010(02)
[9]戏迷──纪念李準逝世一周年[J]. 孙荪. 东方艺术. 2001(01)
[10]李準其人其文[J]. 沈太慧. 当代文坛. 1988(02)
硕士论文
[1]《黄河东流去》疑问代词探析[D]. 周霞.山东大学 2011
[2]《黄河东流去》俗语研究[D]. 景瑞鸽.山东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59598
【文章来源】:信阳师范学院河南省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历史变革与积存经验的交汇:《黄河东流去》的创作缘起
第一节 “前世今生”:从黄泛区农民“祭文”到《大河奔流》再到《黄河东流去》
第二节 “黄河情结”:《黄水传》与《黄河东流去》
第二章 同构性沉思:在灾变叙事中回应80年代时代课题
第一节 灾变中的农民群像:变通者、保守者与游离者
第二节 “农民性”变化:农耕文明与现代化进程的碰撞
第三节 对黄河水灾与十年浩劫的同构性沉思
第三章 文学新潮与自我创作旧轨的纠缠:《黄河东流去》在80年代文学场域的艺术探索
第一节 民族叙事智慧的唤醒:对古典小说创作经验的化用
第二节 旧轨难弃:对“十七年”时期创作手法的继承
第三节 有所取舍的创新:对“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的呼应
第四章 80年代文学场域与《黄河东流去》的成功
第一节 从引起好评到获得“茅奖”
第二节 《黄河东流去》获得文坛主导力量认可的原因
第三节 多方铸就的独特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返八十年代”文学课堂的缘起与展望——程光炜教授访谈[J]. 程光炜,张亮. 当代文坛. 2018(04)
[2]黄河与中原三作家[J]. 刘涛. 博览群书. 2017(07)
[3]深耕于民俗文化与民族个性的李准小说[J]. 裴艳艳. 江西社会科学. 2014(08)
[4]文学“乡土”的苦难话语与地方意志——以“文学豫军”1990年代以来的创作为中心[J]. 李丹梦. 学习与探索. 2013(11)
[5]史诗的沉浮——漫谈《黄河东流去》兼及“茅盾文学奖”评奖[J]. 刘新锁. 新文学评论. 2012(03)
[6]《黄河东流去》中的民俗事象解析[J]. 张东茹.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7]论“伴随文本”——扩展“文本间性”的一种方式[J]. 赵毅衡. 文艺理论研究. 2010(02)
[8]“作为方法”的“八十年代”[J]. 洪子诚. 文艺研究. 2010(02)
[9]戏迷──纪念李準逝世一周年[J]. 孙荪. 东方艺术. 2001(01)
[10]李準其人其文[J]. 沈太慧. 当代文坛. 1988(02)
硕士论文
[1]《黄河东流去》疑问代词探析[D]. 周霞.山东大学 2011
[2]《黄河东流去》俗语研究[D]. 景瑞鸽.山东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595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459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