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宋诗警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6 05:04

  本文关键词:宋诗警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警句”是中国古代诗词学文献中常见的批评用语,为作者所追求,评者所惊叹,读者所玩味。笔者查阅清代及清代之前的古籍文献,找出古人在文献中将句子称为警句者,共得到三千多则。其中约五分之三为诗歌中的句子,五分之二为词中的句子。文赋中的句子则只有几十条。按朝代分类的编排,唐代文献中所称为警句的仅有8条,宋代文献中记载的警句约1000条,其余为明清时代的警句。警句的记录与评论兴于唐,盛于宋,延续至明清。近代学者对于警句的研究都是立足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给警句下定义。虽然钱钟书先生等古代文学的学者辨析了古代警句与警策的关系,但是并没有真正的将警句看成是古代诗歌交流的一个重要现象。本文立足于尽可能多的收录古人在文献中称为警句的句子基础之上,通过分析比较,选取了宋代诗歌的警句来进行具体的研究,这个横切面的选取是最能研究出中国古代警句真正的存在方式的。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警策”和“警”字含义的梳理找到了古代警句最先出现的年代——唐代,沿用宋代的叶廷圭在《海录碎事》中给警句下的定义——前辈名公所评诗之佳句,并利用唐宋两代的警句文献去印证这个含义。第二部分重点讨论的是宋代警句记录的载体与传播方式,文人通过询问或评论诗歌的警句来进行沟通是宋代诗歌交流的重要现象,因诗歌警句短小精悍,为宋诗之精华,口诵传播成了其主要的扩散方式。第三部分分析了宋代诗歌警句流行的原因,涉及到前代的影响、宋代皇帝推动、文人追捧等三个方面。第四部分研究了宋代诗歌警句的艺术特色,宋代诗歌警句是深得唐人风味、善于蹈袭翻新、思虑精深的好句子。第五部分论述宋代诗歌警句在当时的文人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对词话中警句出现的影响。
【关键词】:宋诗 警句 诗歌交流 传播 词话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4
  • 第1章 古代警句含义的界定14-25
  • 1.1“警策”和“警”字的含义14-18
  • 1.2 唐宋警句含义在诗文中的体现18-22
  • 1.3 宋代警句文体指向的专属22-25
  • 第2章 宋代警句的记录与传播25-32
  • 2.1 宋代警句的记录载体25-26
  • 2.2 宋代警句的传播媒介26-32
  • 2.2.1 通过有形媒介的传播26-29
  • 2.2.2 无形媒介的传播--口诵29-32
  • 第3章 宋代诗歌警句交流风行的原因32-39
  • 3.1 摘句之风的影响32-34
  • 3.2 宋代文人对名句效应的追逐34-39
  • 3.2.1 因句得官34-35
  • 3.2.2 因句获罪35-36
  • 3.2.3 因句得名36-39
  • 第4章 宋代诗歌警句的艺术特色39-44
  • 4.1 深得唐人风味39-41
  • 4.2 善于蹈袭翻新41-42
  • 4.3 思深句秀42-44
  • 第5章 宋代诗歌警句的地位与影响44-52
  • 5.1 文人善于写诗的诠释44-45
  • 5.2 可补不能仕进之遗憾45-48
  • 5.3 推动词话中的警句出现48-50
  • 5.4 对宋诗保存的影响50-52
  • 结语52-53
  • 参考文献53-59
  • 后记59-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福勋;;警句不等于警策[J];文史知识;2002年07期

2 张海鸥;;从秀句到句图[J];文学评论;2007年05期

3 凌郁之;句图论考[J];文学遗产;2000年05期

4 云国霞,王发国;《六一诗话》遗留问题详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11期

5 罗时进;历代“诗眼”说述评[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钱锡生;唐宋词传播方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宋诗警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77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477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8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