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施补华的唐诗观
发布时间:2021-12-18 02:46
作为晚清时期的唐诗论者,施补华从唐诗源流发展、唐诗诗体风格、唐诗审美鉴赏以及杜诗观等角度对唐诗进行批评,在宗宋成风的诗学环境下独树一帜。这篇文章即以施补华的诗学著作为基本文献,对其唐诗学思想展开研究。施补华诗学思想的形成离不开清代诗坛背景,尤其是主流诗学思潮的影响。实际上,施补华正是选择“格调”“神韵”“性情”等说来对唐诗进行观照,但他并不是简单机械地罗列,而是汲取其中的有益成分,在融会贯通中完成对唐诗的解读。另一方面,也与他的诗学经历和师友间的潜移默化有关。首先表现在其通透、包容的源流发展观。施氏认为诗歌风向的转变,必定有数百年的积累在先,所以十分关注前代诗歌为唐诗发展积累下的良好基础。上溯至诗骚及汉魏六朝诗歌,从诗歌史的层面阐释了诗人、诗体与风格之间的传承、衍变与创新。其次施补华运用摘句、对比以及引用等多种方式,分别从律诗、古诗和绝句等诗体的角度切入,提出他在唐诗鉴赏方面的审美观点。从其呈现融合趋势的诗学观念中,可以看出施氏开阔的诗学视野和独到的诗学见解。最后施氏尊唐的一个重要表现即是崇杜。因着相似的经历,施补华对杜甫有身世上的亲近感,对杜甫的人品与诗歌评价极高。不仅自身创作诗法杜...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10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施补华诗学观的形成
第一节 施补华所处的时代与诗坛背景
第二节 施补华的诗学经历
第三节 施补华的宗唐倾向
第二章 施补华的唐诗源流论
第一节 远溯风骚:唐人对风雅精神的复归
第二节 晋唐心印:唐人对魏晋诗风的传承
第三节 梦回唐朝:唐人对唐诗风貌的塑造
第三章 施补华的诗体风格论
第一节 施补华论律诗
一、论五律:浑然一气
二、论七律:浑厚悠远
第二节 施补华论古诗
一、论五古:质朴浑厚
二、论七古:波澜顿挫
第三节 施补华论绝句
一、论五绝:含蓄清淡
二、论七绝:优柔婉转
第四章 施补华的唐诗审美鉴赏论
第一节 施补华唐诗鉴赏的主要观点
一、追求含蓄的神韵
二、推崇敦厚的格调
三、讲究真挚的性情
第二节 施补华唐诗鉴赏的主要方法
一、直接评析
二、比较批评
第五章 施补华的杜诗观
第一节 对杜甫其人的理性尊崇
一、人品之高
二、才力之大
三、辩证崇杜
第二节 对杜诗诗法的探索
一、严整章法
二、精炼句法
三、细致字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施补华西域诗中的文化特征[J]. 张琪,周燕玲. 昌吉学院学报. 2017(04)
[2]古代诗学概念“句法”论[J]. 傅根生.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3)
[3]从施补华边塞诗看其居疆的复杂心境[J]. 唐奥林,郭院林. 兰台世界. 2014(25)
[4]“温柔敦厚”艺术内涵的现代阐释[J]. 夏秀. 山东社会科学. 2013(11)
[5]论施补华西域诗的历史文化价值[J]. 杨丽. 西域研究. 2011(02)
[6]《清代唐宋诗之争流变史》总论[J]. 王英志.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11(01)
[7]清代:古典唐诗学的总结与终结[J]. 王顺贵.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8]文学理论与言说者的身份认同[J]. 李春青. 文学评论. 2006(02)
[9]杜甫诗法论探微[J]. 钱志熙. 文学遗产. 2001(04)
[10]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发展──兼论歌行的形成及其与七古的分野[J]. 葛晓音. 文学遗产. 1997(05)
博士论文
[1]民国时期唐诗学研究[D]. 赵耀锋.西北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屈复杜诗诗法接受研究[D]. 王会敏.湖南师范大学 2019
[2]施补华诗歌批评理论研究[D]. 汪叠.安徽大学 2017
[3]《絸斋诗谈》诗法研究[D]. 许文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
本文编号:3541471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10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施补华诗学观的形成
第一节 施补华所处的时代与诗坛背景
第二节 施补华的诗学经历
第三节 施补华的宗唐倾向
第二章 施补华的唐诗源流论
第一节 远溯风骚:唐人对风雅精神的复归
第二节 晋唐心印:唐人对魏晋诗风的传承
第三节 梦回唐朝:唐人对唐诗风貌的塑造
第三章 施补华的诗体风格论
第一节 施补华论律诗
一、论五律:浑然一气
二、论七律:浑厚悠远
第二节 施补华论古诗
一、论五古:质朴浑厚
二、论七古:波澜顿挫
第三节 施补华论绝句
一、论五绝:含蓄清淡
二、论七绝:优柔婉转
第四章 施补华的唐诗审美鉴赏论
第一节 施补华唐诗鉴赏的主要观点
一、追求含蓄的神韵
二、推崇敦厚的格调
三、讲究真挚的性情
第二节 施补华唐诗鉴赏的主要方法
一、直接评析
二、比较批评
第五章 施补华的杜诗观
第一节 对杜甫其人的理性尊崇
一、人品之高
二、才力之大
三、辩证崇杜
第二节 对杜诗诗法的探索
一、严整章法
二、精炼句法
三、细致字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施补华西域诗中的文化特征[J]. 张琪,周燕玲. 昌吉学院学报. 2017(04)
[2]古代诗学概念“句法”论[J]. 傅根生.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3)
[3]从施补华边塞诗看其居疆的复杂心境[J]. 唐奥林,郭院林. 兰台世界. 2014(25)
[4]“温柔敦厚”艺术内涵的现代阐释[J]. 夏秀. 山东社会科学. 2013(11)
[5]论施补华西域诗的历史文化价值[J]. 杨丽. 西域研究. 2011(02)
[6]《清代唐宋诗之争流变史》总论[J]. 王英志.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11(01)
[7]清代:古典唐诗学的总结与终结[J]. 王顺贵.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8]文学理论与言说者的身份认同[J]. 李春青. 文学评论. 2006(02)
[9]杜甫诗法论探微[J]. 钱志熙. 文学遗产. 2001(04)
[10]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发展──兼论歌行的形成及其与七古的分野[J]. 葛晓音. 文学遗产. 1997(05)
博士论文
[1]民国时期唐诗学研究[D]. 赵耀锋.西北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屈复杜诗诗法接受研究[D]. 王会敏.湖南师范大学 2019
[2]施补华诗歌批评理论研究[D]. 汪叠.安徽大学 2017
[3]《絸斋诗谈》诗法研究[D]. 许文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
本文编号:35414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541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