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呼兰河传》接受史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1 09:36
  从1940年到2020年,距离萧红的《呼兰河传》问世已经将近80年的时间。在这80年中,随着时代、环境、政治、思潮的不断变化,人们对萧红和《呼兰河传》的评价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呼兰河传》作为萧红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考察它的接受史历程,有助于了解作品的接受角度如何发生变化,以及发生变化的原因。在影响其接受历程的因素中,有批评家和文史学家对作品的阐释,也有普通读者对作品的接受,还有出版和大众传媒等方面的影响。这些因素是如何对作品的接受产生影响,以及它们自身是否会发生变化等问题,可以通过对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找到解答,时代背景对一部作品的接受产生的重要影响,也可以从《呼兰河传》的接受史研究中看到其缩影。本文以《呼兰河传》的接受史研究为个案,以接受美学理论为依据,从批评家、文学史家、普通读者的接受考察为出发点,深入探讨作品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的出版销售与接受历程发生的变化,通过对《呼兰河传》接受史研究的考察梳理近几十年来文学发展的特点。绪论简要阐述《呼兰河传》接受史研究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通过对近几十年来《呼兰河传》文学批评的梳理与归纳,发现其在文学阐释史批评中的方向。第... 

【文章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呼兰河传》接受史研究


-2018萧红研究数量统计图

统计图,统计图,热潮,数据来源


34数量与《呼兰河传》研究数量的变化趋势如下:图12000-2018萧红研究数量统计图注: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以“萧红”为关键词的搜索结果。图22000-2018《呼兰河传》研究数量统计图注: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呼兰河传》”为关键词的搜索结果。由上述统计可知。进入21世纪之后,无论是萧红研究还是《呼兰河传》的研究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其中,2001-2018年间,萧红研究的数量逐年稳步增长,《呼兰河传》的研究数量在波动中同样呈增长趋势,2011、2014、2015年是萧红研究数量最多的三个年份。与此相对应,《呼兰河传》的研究数量在这三个年份中均处于较高范围。由此看出,影视化带来的热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研究者对萧红的研究,这种热潮导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呼兰河传》文学地理空间的营构[J]. 包絮云.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8(05)
[2]“5W”模式视域下《呼兰河传》传播研究——以“小团圆媳妇之死”为例[J]. 杨娜.  传播与版权. 2018(07)
[3]试析《呼兰河传》的乡土风俗描写[J]. 曹粲.  黑龙江史志. 2018(06)
[4]20世纪80年代萧红及《呼兰河传》研究述论[J]. 石佳.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5]限知视角与限制叙事的小说范本——萧红《呼兰河传》再解读[J]. 刘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6)
[6]历史语境、文学传播与人事纠葛——“副文本”视野下的《呼兰河传》研究[J]. 唐思敏,易彬.  新文学史料. 2016(03)
[7]《呼兰河传》与《回忆鲁迅》的跨文本阐释[J]. 皇甫晓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8(02)
[8]萧红的生命意识与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J]. 黄晓娟.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05)
[9]萧红《呼兰河传》研究述评——从文学批评与接受的角度分析[J]. 朱念.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01)
[10]萧红的地:封锁和游离——关于《呼兰河传》及其女性空间[J]. 宋晓萍.  天津社会科学. 1999(04)

硕士论文
[1]民间文化视野中的萧红小说研究[D]. 尤克玉.曲阜师范大学 2018
[2]大众文化视域下萧红及其作品的传播与接受研究[D]. 邵雨蒙.辽宁师范大学 2016
[3]新时期以来萧红接受研究[D]. 朱晓晨.渤海大学 2015
[4]文学史视野下萧红的经典化问题考论[D]. 张艳涛.河北师范大学 2015
[5]萧红传记研究综论[D]. 周春梅.吉林大学 2013
[6]从寂寞登场到余音绕梁[D]. 孙岩.黑龙江大学 2012
[7]萧红研究综论[D]. 王艺.兰州大学 2012
[8]新时期以来萧红形象的重构[D]. 王琪玮.中国海洋大学 2011
[9]从沉潜到重生[D]. 孙素侠.四川外语学院 2010
[10]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识[D]. 徐慧.华中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621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5621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d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