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女中七才子兰咳集》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8 22:51
  《女中七才子兰咳集》(以下简称《兰咳集》)为晚明文人周之标所编刊,作为一部男性编选的女性诗词集,它在编选思想上反映了明末的主情思潮,是晚明女性文学发展的投影。这本选集收录了明末冯小青、王微、尹纫荣、杜琼枝、刘玄芝、会稽女子、徐安生和佘五娘等八位女性(周之标原收录七位,后周又附上刘玄芝《宫词》,故而为“八位”)的135首诗词作品,以及同时代人和作50首。作为晚明重要的戏曲活动家和出版家,周之标编选《兰咳集》的目的,重在以选作传人,但也表现出选者的立场和倾向。选本体现出对才女们生平遭际和个体生命意识的关注,将女性放到主流文学中去品评的进步意识,也展示出当时文学圈对女性才华的接纳和认同。当然,周之标作为一个出版家,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时人阅读趣味以及商业因素考量的影响,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比较有话题性的才女(如冯小青等),以引起读者的兴趣,但客观上为女性作家其人其作的保存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兰咳集》中所收才女作品题材广泛,凡男性作家所歌咏者,几乎皆有涉及。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大致相同的倾向,即“向内写心”。女才子们书写出了对生命的体验,对自然山水的赞美,对周遭人事的态度,充分展示了女性才人的情怀与...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和基本思路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 周之标生平及著作编刊
    第一节 周之标生平考述
    第二节 周之标创作、辑选及出版物述略
第二章 《兰咳集》编排体例及编选特点
    第一节 编排体例
    第二节 入选作家
    第三节 编选特点
第三章 《兰咳集》文本及评点
    第一节 选录作品之体裁
    第二节 选录作品之题材
    第三节 选录作品之风格
    第四节 《兰咳集》之评点
第四章 《兰咳集》之文献价值、文学意义和文化蕴含
    第一节 文献价值
    第二节 文学意义
    第三节 文化蕴含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析《吴姬百媚》一书及其影响与传播[J]. 金丹丹.  职大学报. 2018(05)
[2]新嘉驿“会稽女子”题壁诗新论[J]. 王勇.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8(09)
[3]周之标编辑思想初探[J]. 王丽媛.  戏剧之家. 2014(15)
[4]周之标编辑出版活动叙录[J]. 王丽媛.  大众文艺. 2014(20)
[5]冯小青其人真伪考述[J]. 徐永明.  文化遗产. 2014(04)
[6]明末出版家周之标不是女性[J]. 张燕婴.  新世纪图书馆. 2014(05)
[7]浅谈周之标曲选《吴歈萃雅》的选编特色[J]. 王丽媛.  大众文艺. 2014(05)
[8]论晚明昆曲清唱的选曲倾向——以《吴歈萃雅》、《南音三籁》为切入点[J]. 邹青.  文化遗产. 2014(01)
[9]论清代女性题壁诗[J]. 段继红.  名作欣赏. 2013(14)
[10]明清“冯小青旧传”之考论[J]. 李澜澜.  齐鲁学刊. 2012(06)

博士论文
[1]晚明诗人心态与诗歌研究[D]. 马小明.西北师范大学 2015
[2]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研究[D]. 王翼飞.武汉大学 2014
[3]晚明江南诗学研究[D]. 张清河.武汉大学 2012
[4]明清江南地域社会才女群体现象的社会学研究[D]. 张杰.南京大学 2012
[5]试论明代中后期女性创作的兴起[D]. 王茁.南京大学 2011
[6]钟惺评点研究[D]. 郑艳玲.复旦大学 2005
[7]晚明诗歌研究[D]. 李圣华.苏州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周之标曲选研究[D]. 丁士峪.扬州大学 2019
[2]明代苏州刊刻曲本研究[D]. 王正磊.南京师范大学 2013
[3]16-19世纪中叶的女性与出版[D]. 戚昕.山东大学 2013
[4]明清之际的才女群及其家族化[D]. 常娟.西南大学 2012
[5]王微研究[D]. 詹学敏.南京大学 2011
[6]冯小青戏剧研究[D]. 王馨蔓.苏州大学 2009
[7]明代四川作家研究[D]. 乐万里.上海师范大学 2007
[8]从才女到文化偶像:冯小青接受史[D]. 李澜澜.四川师范大学 2007
[9]明中叶至清前期批判传统妇女观的思潮[D]. 王娟.云南师范大学 2006
[10]明代女性作品总集研究[D]. 王艳红.上海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957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5957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f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