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以来女作家笔下的“剩女”书写
发布时间:2022-01-26 17:25
新时期以来的女性文学中出现了大量的“剩女”形象,女作家对“剩女”的书写不只在反映很多女性无婚可结的社会现象,还有对当下女性生存现状的感知和对女性命运的深切体认。本文力图对女作家笔下的“剩女”形象书写进行解读,通过“剩女”形象的分类来探寻其背后的深层涵义,考察她们的爱欲的状态。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根据“剩女”的讨论范围并界定其概念,继而梳理现有相关“剩女”现象的成果,并指出其不足之处。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剩女”的形象特点,主要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将其归类为创伤性记忆造成的情感困境者、个人奋斗的无力者、无处言说下的情感孤单者还有在现代与传统的夹缝中的生存者这三种主要类型。第二部分采用整体研究的方式考察“剩女”无婚现象背后的各种生存困境,这种生存困境是现代人(尤其是都市女性)共有的生活境况,具体表现为物质与精神家园的缺失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担忧。第三部分侧重分析“剩女”爱欲的性和情状态,有的有爱有性,还有的有爱无性,还有的无爱也无性。“剩女”形象的书写反映出现代人的生存压力,以及女性意识的发展,“剩女”无婚或不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既自然又不自然的社会现象,我们应当理性看待。
【文章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背景
选题意义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中“剩女”形象的特点
第一节 创伤阴影中的情感困境者
第二节 个人奋斗路途上的无力者
第三节 更与何人说的情感孤独者
第四节 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彷徨者
第二章 女作家对“剩女”形象的思考
第一节 疲惫之身家园何在
第二节 漂泊之心何处安放
第三节 女性何以为生
第三章 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中“剩女”形象的性和情的书写
第一节 物是人非的无奈
第二节 身心两处的分离
第三节 遗世独立的自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致命的飞翔》中林白的女性话语[J]. 成方州. 名作欣赏. 2018(21)
[2]平权的假象——媒体“剩女”形象建构的纵向研究[J]. 张雯,余红. 中国青年研究. 2017(05)
[3]“剩女”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 时霖霖. 山西农经. 2016(01)
[4]历史转折中的性别主体建构困境——重读张辛欣小说《我在哪儿错过了你》[J]. 董丽敏. 名作欣赏. 2015(19)
[5]古代剩男剩女生活史[J]. 谷正中. 小康. 2015(08)
[6]宋代“剩男、剩女”考[J]. 石立干. 兰台世界. 2014(19)
[7]《诗经》中的“剩女情结”初探[J]. 王燕. 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2(07)
[8]“剩女”现象的心理学解析[J]. 陈银鸽,李雪平. 宜宾学院学报. 2012(04)
[9]美国没有剩女[J]. Spring823. 决策探索(上半月). 2011(07)
[10]“剩女”与性别统治[J]. 周松青. 中国青年研究. 2010(05)
博士论文
[1]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D]. 范红霞.浙江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我国大龄男女未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D]. 王建金.上海师范大学 2016
[2]社会生态学视域下的剩女现象研究[D]. 王吉红.南京林业大学 2015
[3]当代中国文艺作品中“剩女”形象的文化研究[D]. 毛昕.湖北师范学院 2015
[4]女大未婚[D]. 黄志兰.华东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10883
【文章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背景
选题意义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中“剩女”形象的特点
第一节 创伤阴影中的情感困境者
第二节 个人奋斗路途上的无力者
第三节 更与何人说的情感孤独者
第四节 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彷徨者
第二章 女作家对“剩女”形象的思考
第一节 疲惫之身家园何在
第二节 漂泊之心何处安放
第三节 女性何以为生
第三章 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中“剩女”形象的性和情的书写
第一节 物是人非的无奈
第二节 身心两处的分离
第三节 遗世独立的自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致命的飞翔》中林白的女性话语[J]. 成方州. 名作欣赏. 2018(21)
[2]平权的假象——媒体“剩女”形象建构的纵向研究[J]. 张雯,余红. 中国青年研究. 2017(05)
[3]“剩女”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 时霖霖. 山西农经. 2016(01)
[4]历史转折中的性别主体建构困境——重读张辛欣小说《我在哪儿错过了你》[J]. 董丽敏. 名作欣赏. 2015(19)
[5]古代剩男剩女生活史[J]. 谷正中. 小康. 2015(08)
[6]宋代“剩男、剩女”考[J]. 石立干. 兰台世界. 2014(19)
[7]《诗经》中的“剩女情结”初探[J]. 王燕. 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2(07)
[8]“剩女”现象的心理学解析[J]. 陈银鸽,李雪平. 宜宾学院学报. 2012(04)
[9]美国没有剩女[J]. Spring823. 决策探索(上半月). 2011(07)
[10]“剩女”与性别统治[J]. 周松青. 中国青年研究. 2010(05)
博士论文
[1]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D]. 范红霞.浙江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我国大龄男女未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D]. 王建金.上海师范大学 2016
[2]社会生态学视域下的剩女现象研究[D]. 王吉红.南京林业大学 2015
[3]当代中国文艺作品中“剩女”形象的文化研究[D]. 毛昕.湖北师范学院 2015
[4]女大未婚[D]. 黄志兰.华东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108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610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