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士谔及其诗歌研究
本文关键词:羊士谔及其诗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文章通过对羊士谔生平考证梳理及对其现存的103首诗进行分析研究,力求系统地呈现羊士谔的生存状态及其诗歌创作特色。论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羊士谔的生平交游、诗歌题材内容、艺术特色、诗歌校勘四个方面对羊士谔其及诗歌作品进行研究:第一章梳理羊士谔的生平经历、思想概况及其诗歌留存情况,考证了羊士谔的交游情况。羊士谔的人生大约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及第前和幕府为官时期,二是朝中为官时期,三是贬官边远地区时期。通过对其人生各阶段的研究,展示其诗歌在不同时期的特色。羊士谔的思想倾向是以传统儒家为主,兼具佛道情怀,在仕途遭挫时又生发遁世隐逸的思想。羊士谔的交友圈,以同僚、同窗为主,他与友人相互唱和赠答,交流政治主张、抒发即时心绪或对朋友的思念之情。第二章论述羊士谔诗歌的题材内容。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咏怀诗、咏物诗、酬唱赠答诗、纪游诗,以及咏史诗、佛道诗等诗作。咏怀诗抒发不遇之悲、迁逝之感,含蓄深婉;咏物诗描摹物象百态,寄寓诗人怀抱;酬唱赠答诗叙写与亲友、同僚的交往情况,情深意重;纪游诗融山水之情于生命之旅。这些诗歌真实地折射了羊士谔的生活及生存状态,反映了他的情感倾向。总体来看,羊士谔的贬谪经历和多愁善感的性格给他的诗歌奠定了感伤的情感基调。第三章论述羊士谔诗歌的艺术特色。羊士谔的诗歌具有典雅厚重的诗歌风格,从内容上来看,他的诗歌格调高雅,庄重不俗;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典故的运用,使其诗歌显得厚实而丰富。诗歌体式灵活多样,多用五律和七绝,属对工稳精严,感情真挚,语言平易流畅。另外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及比喻、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也为其作品增色不少。羊士谔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明白晓畅,有元白诗派平易诗风的特点。附录部分为《羊士谔诗歌校勘》,今存较为完善的版本为明铜活字本《唐五十家诗集·羊士谔集》,共收羊士谔诗101首。《全唐诗》卷三三二收羊士谔诗103首,残句6联。另有《万首唐人绝句》收羊士谔诗34首,《唐百家诗选》收羊士谔诗17首,《唐诗品汇》收羊士谔诗7首,《唐诗纪事》收羊士谔诗8首,等等。各书的收录存在不少问题,字词上有同音形近致误的错字或别字的,篇目上有误收、重收、漏收的情况,校勘指出了这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分析释疑。全文以羊士谔及其诗歌创作为研究对象,本着“知人论世”的态度,以其宦海沉浮的人生为切入点,探讨其思想倾向,并从羊士谔诗歌的不同题材作品入手,探析其诗歌创作情况及艺术成就。最后从诗歌流派入手,依据张为在《诗人主客图》中将羊士谔归在以白居易为首的“广大教化派”的立论,从张为划分派别的理论依据出发,探讨羊士谔的文学地位,力求比较客观地评述羊士谔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和影响。
【关键词】:羊士谔 生平 诗歌 内容题材 艺术特色 元白诗派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2
- 一、本课题的研究现状10-11
- 二、本课题的研究方法11-12
- 第一章 羊士谔的生平及交游考12-31
- 第一节 羊士谔生平及诗歌留存12-24
- 一、羊士谔生平及思想12-21
- 二、羊士谔的诗歌留存21-24
- 第二节 羊士谔交游考24-31
- 一、与窦群的交往24-26
- 二、与孟简的交往26-27
- 三、与萧yP的交往27-28
- 四、与王涯的交往28-29
- 五、与李益的交往29-31
- 第二章 羊士谔诗歌内容31-44
- 第一节 咏怀诗31-34
- 一、咏不遇之悲31-33
- 二、叹迁逝之感33-34
- 第二节 咏物诗34-37
- 第三节 酬唱赠答诗37-41
- 一、赠寄亲友之作38-40
- 二、官场应酬之作40-41
- 第四节 纪游诗41-44
- 第三章 羊士谔诗歌艺术成就44-62
- 第一节 作皆典重44-49
- 一、清疏典雅44-47
- 二、典实厚重47-49
- 第二节 诗歌体式的多样性49-52
- 一、体式多样,灵活多变49-50
- 二、七绝写景,诗情画意50-51
- 三、五律精工,清空流畅51-52
- 第三节 丰富的联想和想象52-54
- 第四节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54-56
- 第五节 羊士谔的语言风格与元白诗派的关系56-62
- 一、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56-58
- 二、羊士谔与元白诗派58-62
- 结语62-63
- 参考文献63-66
- 附录 羊士谔诗歌校勘66-85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85-86
- 致谢86-8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华泉;;唐代诗人与宣城关系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汪高鑫;;论“通经致用”的经学传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孔祥军;;曹操政治战略核心研究——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考察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李德新;;唐代火灾及防治措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徐礼节;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作年考辩[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6 方胜;罗芳芳;;“九华四俊”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雷静;;历史时期新疆地区农业灾害发展述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8 高楠;宋燕鹏;;墓田上诉:一项南宋民间诉讼类型的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王成胜;;汉灵帝私敛考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田志光;;宋朝士大夫“以法治国”观论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凯;;御正与纳言——兼论中书门下体制之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胡晓明;;西晋后期嗣君之争考论[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霍宏伟;;隋唐洛阳东城形制布局的演变[A];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邬国义;;关于墨海书馆一首诗的诠释[A];近代中国(第十六辑)[C];2006年
5 赵立新;;梁代的聚书风尚——以梁元帝为中心的考察[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蓝岭;姚乐音;;盘王碧渡海漂失传说辨析[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7 冯培红;;论晚唐五代的沙州(归义军)与凉州(河西)节度使——以“河西”观念为中心的考察[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8 章管炜;;《左传》杜注“既葬释服,谅暻终制”论及其成因解析[A];第九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9 郭超;;浅谈北京古都中轴线的发展历程及其保护[A];北京学研究2012:北京文化与北京学研究[C];2012年
10 汪春泓;;论刘勰思想中的道教因素——从《异苑》两条材料谈起[A];文心雕龙研究第十辑[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武波;元代法律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乐;宋代书籍编辑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7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郧在廷;西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贾文丽;汉代河西军事地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方浩然;韩愈道德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李成学;吕夷简评传[D];湘潭大学;2010年
9 朱亚兰;王安石咏史诗与北宋中期政治[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彦峰;“权力的合理架构”: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羊士谔及其诗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62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66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