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诗歌的时间意识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古典诗歌的时间意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时间意识的觉醒,使时间成为了人类永恒的话题,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本质要素。人的生存认识与生命体验的核心即是时间意识,中国传统的时间观在以“人”为静态象征的基础上经历由经验到历法、由“天人相分”到“天人合一”、由死到生的动态发展过程,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受型、计数型、思辨型时间原型。诗人是时间意识觉醒的主体,是思考时间的主体,诗歌是中国文学作品中一种直接而强烈的表现时间意识与生命意识形式。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诗歌作品成为了一种表现中国古代诗人时间观的载体;也就是说,通过对诗歌作品的研读,我们可以反观诗人自身的时间意识与时间行动。诗歌时间的诞生标志着在客观物理时间之外的诗人主体情感时间的展现,中国诗人思考时间的关键在于他们并不满足外在客观物理时间的发现,而是在主体情感的熏陶之下重塑时间。诗歌时间反映出的时间意识是人类面对宇宙的无限性、历史的悲剧性和生命的短暂性所产生的一种深刻的时间焦虑体验。诗人将这种焦虑的体验和对时间反思后的行动表现在诗歌作品中,使诗歌时间呈现出“发现——恐惧——反抗——超越”的行动方向和人生境界,而这四种处时方式又相对集中地在不同形态的中国古典诗歌题材中显现。《山海经》中保存的“夸父神话”则以夸父形象在诗歌与神话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将中国古人的时间意识的人格指向(或称为原型)展现出来。
【关键词】:时间意识 中国传统时间观 诗歌时间 夸父神话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绪论9-17
- 一、论题缘起9-12
- 二、研究思路与现状12-15
- 三、研究方法与范围15-17
- 第一章 中国传统时间观17-37
- 第一节 时间意识与诗歌时间17-19
- 第二节 中国传统时间观的思维方式19-30
- 一、认识时间的思维方式19-21
- 二、中国传统时间观发展的宏观过程21-30
- 第三节 中国传统时间观原型象征30-37
- 一、中国时间的三种原型30-35
- 二、中国传统时间观的静态象征35-37
- 第二章 诗歌时间的诞生37-47
- 第一节 群体的“诗”:现实的诗歌时间37-41
- 一、农事:数法物象37-39
- 二、人事:岁时律历39-41
- 第二节 个人的“骚”:属己的诗歌时间41-47
- 一、人生:心路的求索41-43
- 二、时源:感性的诗哲43-47
- 第三章 诗歌时间的本质47-58
- 第一节 诗歌时间的基本特点47-52
- 一、诗歌时间的多样性47-48
- 二、诗歌时间的生命性48-50
- 三、诗歌时间的意象性50-52
- 第二节 诗歌时间是诗人生命历程的情感体验52-54
- 第三节 诗歌时间与诗歌形态54-58
- 第四章 发现时间:秉笔直书的诗歌时间58-65
- 第一节 农事诗时间58-61
- 第二节 岁时诗时间61-62
- 第三节 守时与纪实62-65
- 第五章 恐惧时间:吊古寻幽的诗歌时间65-72
- 第一节 咏史、怀古诗时间65-66
- 第二节 恐惧时间的心理起点:怀旧感66-69
- 第三节 恐惧时间的生命指向:悲剧性69-72
- 第六章 反抗时间:双向挣脱的诗歌时间72-80
- 第一节 反抗时间的两条进路72-74
- 第二节 惜时:拯救的时间74-77
- 第三节 游仙:时间的远游77-80
- 第七章 超越时间:庄禅互补的诗歌时间80-91
- 第一节 超越时间的精神境界80-82
- 第二节 禅境山水与瞬时超越82-85
- 第三节 日常田园与当下超越85-91
- 结语 夸父精神与诗歌时间的研究价值91-95
- 一、夸父精神:诗歌时间的人格指向91-93
- 二、诗歌时间:时间研究的一个方向93-95
- 参考文献95-101
- 后记101-102
- 附: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10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淑芳;漫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治学诗[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2 肖瑞峰;从域内走向海外: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历史使命[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3 肖瑞峰;从域内走向海外: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历史使命[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曹世瑞;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鸿雁”[J];华夏文化;2003年01期
5 赵维森,张子刚;中国古典诗歌音韵的象征功能及其成因初探[J];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6 赵维森;中国古典诗歌音韵的象征功能及其成因初探[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侯国良;中国古典诗歌与生态伦理[J];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8 龚红林,何轩;中国古典诗歌爱国主义传统流变及其检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庞海音;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10 尹益群;意图、形式与功能——从功能翻译论角度对比研究中国古典诗歌英译[J];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洪涌;;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语言的特征[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王小舒;;阐释学美学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及释义[A];东方丛刊(1992年第3辑 总第3辑)[C];1992年
3 陈月红;;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十余年综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范子烨;;啸: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音乐意象——关于中国古代音乐与诗歌之关系的一项研究[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王霄蛟;王颖;李晓莲;王立增;;2006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博士论文索引及摘要[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6 李晓莲;王霄蛟;王颖;王立增;;2006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期刊、报纸类)[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演讲人 叶嘉莹 整理 张静;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与吟诵[N];光明日报;2013年
2 杨晓民;借古论今谈新诗[N];人民日报;2011年
3 美国俄勒冈大学东亚系 王宇根;中国古典诗歌景物描写:从象喻到写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廖令鹏;发现被忽视的中国元素[N];文艺报;2014年
5 人文学院中文系 孙明君;“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与赏析”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N];新清华;2005年
6 本报记者 李志伟;要见天孙织锦成[N];光明日报;2013年
7 诗歌评论家 作家出版社编审 唐晓渡 本报记者 怡梦;诗:中国风从哪里吹来[N];中国艺术报;2011年
8 曹志平;儒家德化自然观与中国古典诗歌意象[N];文艺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綦晓芹;“把中国文化放在世界历史中”[N];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中国文学在日本基础教育占有重要位置[N];中国文化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美玲;中国古典诗歌在泰国当代的传播与影响[D];上海大学;2010年
2 蒋向艳;向着中西文化“第三元”的自觉探寻[D];复旦大学;2005年
3 王文;庞德与中国文化[D];苏州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创造性发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晏雪;中国古典诗歌的隐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静茹;中国古典诗歌模糊美的鉴赏与翻译探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于瑞照;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及中国古典诗歌模糊语的翻译研究[D];青岛大学;2013年
5 常丹丹;从符号学角度论中国古典诗歌的模糊性及其翻译[D];中南大学;2007年
6 程华薇;中国古典诗歌的人文精神和青少年人格教育[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慧;论弗莱“神话—原型”批评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阐释功能[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肖菲菲;从文化角度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林国淑;接受之维中的中国古典诗歌[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秦军;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探索古代体育健身思想的演变[D];安徽工程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古典诗歌的时间意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04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80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