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1958-1959年新诗格律讨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0 15:10

  本文关键词:1958-1959年新诗格律讨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对新诗格律的讨论与探索贯穿我国新诗发展的百年历史。继承传统与形式创新、学习西方与构建民族形式、诗歌标准的建设与诗性美的追求等等,在这一进程中都有集中而深刻的反映。1958-1959年新诗格律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探讨这次讨论所涉及的新诗艺术、新诗接受、新诗评价等问题,分析这一事件对中国新诗发展、对中国新文学研究的特殊意义,揭示这一事件与特定历史阶段之间的复杂关系,将为文学与政治、文学与意识形态等关系的研究提供借鉴。 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绪论。当前对1958-1959年新诗格律讨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这次讨论所涉及的文艺家的格律理论的研究,对不同理论家、不同理论主张的比较研究,从整体上对现代格律诗理论发展的探讨。同时,尚缺乏对这一时期格律诗歌理论的全景式的把握,没有从历时性的角度对这一时期格律诗学讨论做出评判,缺乏对这一时期的新诗格律问题做出理性的判断,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和概念也存在混乱模糊的问题。 一、1958-1959年新诗格律讨论的语境考察。“大跃进”时期,文化与政治的复杂交织是此次新诗格律讨论发生的特殊语境。具体来说,指导思想与意识形态的偏离、文化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的错位、政治化的文学生态构成这次讨论的政治语境。文艺大跃进与“新民歌运动”运动的展开、新诗发展过程中问题的突显、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影响成为此次讨论的文化语境。正是这些特殊语境构成了此次讨论发生的内在历史逻辑。 二、1958-1959年新诗格律讨论的理论呈现。学者们在充分考虑我国古典诗歌传统、外国诗歌和“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传统的基础上对新诗格律的创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学者们基本认同新诗应当有格律,认为新诗格律的创建必须考虑到古代格律诗和民歌的特点,同时也认为节奏和押韵是新诗格律的基本要求。何其芳提出的建设“现代格律诗”的主张得到较多认同,同时经过讨论补充之后这一主张更具实践可行性。虽然学者们在格律形式、节奏成因等方面的意见不一,但此次讨论深化了我国的格律诗歌研究,为今后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1958-1959年新诗格律讨论的意义与局限。这次新诗格律讨论延续了我国对新诗格律的探索,促进了我国诗歌理论体系的建设,同时体现了理论界对文化民族性重建的诉求。这次新诗格律讨论客观上起到维护知识分子话语权力的作用,同时也是对文学诗性美的追求,直接深刻地影响着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受政治形势的影响,文艺界表现的多是对党、对社会主义、对大跃进等时代共性的歌颂,而艺术个性很难生发。新诗格律在理论建设上有很大进步,但未出现相应的诗歌创作实践体系。 结语。1958-1959年的新诗格律是个人诗歌主张与统一的文艺规范之间的冲突与互动。在冲突中改变新诗发展的畸形是知识分子的使命。继承我国诗歌格律传统,紧跟现代汉语发展步伐,是实现新格律诗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1958-1959新诗格律 文艺大跃进 新民歌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5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绪论10-16
  • 一、1958-1959 年新诗格律讨论的语境考察16-35
  • (一)1958-1959 年新诗格律讨论的政治语境16-25
  • 1.指导思想与意识形态的偏离16-19
  • 2.文化政策与知识分子政策的错位19-23
  • 3.文学生态的政治化23-25
  • (二)1958-1959 年新诗格律讨论的文化语境25-35
  • 1.文艺大跃进与“新民歌运动”的展开25-28
  • 2.新诗发展过程中问题的突显28-32
  • 3.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影响32-35
  • 二、1958-1959 年新诗格律讨论的理论呈现35-55
  • (一)新诗应当有格律36-38
  • (二)新诗格律的基础问题38-41
  • (三)新诗格律的形式问题41-44
  • (四)新诗格律的节奏问题44-52
  • 1.平仄与节奏44-47
  • 2.顿与节奏47-52
  • (五)新诗格律的押韵问题52-55
  • 三、1958-1959 年新诗格律讨论的意义与局限55-75
  • (一)1958-1959 年新诗格律讨论的意义55-68
  • 1.19 58-1959 年新诗格律讨论的理论意义56-62
  • 2.19 58-1959 年新诗格律讨论的现实意义62-68
  • (二)1958-1959 年新诗格律讨论的局限68-75
  • 1.未形成相对独立的新诗格律讨论氛围69-72
  • 2.未形成有影响力的格律新诗创作体系72-75
  • 结语75-76
  • 参考文献76-80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著80-81
  • 致谢8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波;;“大跃进”时期的“新民歌运动”[J];党史纵览;2007年05期

2 张凤渝;;现代性焦虑下的美学选择——论大跃进民歌的美学原则[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李新宇;;“早春天气”里的突围之梦——五十年代中国文学的知识分子话语[J];黄河;1998年05期

4 许霆;;论百年诗体格局的偏颇及成因[J];江海学刊;2008年04期

5 张立群;高媛;;20世纪50年代新诗对后期延安诗歌的“继承”[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张立群;张颖;;新诗形式的变动与历史分析——以1958年“新民歌运动”为例[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7 徐鹏绪,王军宁;论中国现代诗歌音乐性的转变[J];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8 潘利红,王兴泉;对建党八十年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变化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探索;2002年05期

9 史星宇;;新民歌运动中的文艺界[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10 郭沫若;;迎春序曲[J];人民文学;1958年04期


  本文关键词:1958-1959年新诗格律讨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19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819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5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