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启蒙·焦虑——1940-1960香港小说中“作家”的生存境遇
发布时间:2024-02-21 13:10
回观1940—1960年间的香港小说创作,以侣伦《穷巷》、舒巷城《太阳下山了》、刘以鬯的《酒徒》为对象,分析三部小说中的作家形象。1940—1960年间,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商业港口的兴旺发达、左中右思想的融汇,构成了香港文化的混杂性、包容性特色。小说中的三位作家形象保留着中华传统文化人格中慎独、审思等优良品性,保持着知识分子独立于香港主流社会的价值立场,同时为了适应社会也不同程度地进行自我调适。他们的存在苦闷与探求方式,具有典型的地域性、时代性特征,体现了1940-1960年代香港在现代化、商业化进程中,知识分子作家确立自我身份意识的艰难历程。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穷巷》里作家的现实关怀与担当意识
二、《太阳下山了》中作家与少年的双向启蒙
三、现代人“酒徒”的存在迷思
本文编号:3905468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穷巷》里作家的现实关怀与担当意识
二、《太阳下山了》中作家与少年的双向启蒙
三、现代人“酒徒”的存在迷思
本文编号:39054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905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