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诗化小说《伍子胥》文本特征与精神内涵分析
本文关键词:冯至诗化小说《伍子胥》文本特征与精神内涵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冯至的小说《伍子胥》创作于四十年代,是改写了春秋时期历史人物伍子胥受奸人陷害后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故事,小说主要关注伍子胥在逃亡中的思想活动及精神成长历程,整体上充满诗意色彩。本文通过对冯至创作心理的梳理,进入对《伍子胥》的深层解读,分析其诗化文本的表现形式和充满哲思的精神内涵。本文的主体部分由三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梳理冯至《伍子胥》创作心理的形成。冯至在小说中较多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这些体验除了来源于当时的生活状态,其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大学时代的学习生活以及德国留学生涯也影响了他性格气质的形成,使得他在创作中表现出内省式的思维方式。现实中昆明宁静的山水与他性情相近,常使他有置身世外桃源之感,同时他又无法对战乱中的祖国和黑暗的社会视而不见。在这复杂心理的促使下,冯至十六年前就开始构思的《伍子胥》终于创作了出来。第二章主要分析《伍子胥》诗化的文本特征。小说在结构上运用“画簿式”的风景画集成,把传统文化意蕴融入其中,并在有限的人物中塑造了不少理想化的形象;在叙事语言形式上,小说通过别具匠心的遣词造句和运用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方式营造了充满诗情的阅读氛围。这些呈现在文本形态上的特征是诗意的,以至于唐n\以“这是诗,抒情的诗,却不是它应该是的严格意义的小说;这是散文,和穆纯洁的散文,却不是真实的丑恶的人生”来评价《伍子胥》。第三章主要是对《伍子胥》精神内涵的分析。小说在文本形态上是诗化的,可并不像唐n\所说的那样没有触及真实的人生,其中不乏对现实的书写。作为善于哲思的作家,冯至把他从德国文学中吸收的对生命意识形态的关注融入了其中。通过伍子胥的流亡之路,展现了存在视阙下不同的人生体验,用了多组二元对立的选择体现决断的艰难,更在蜕变中体悟生命存在的意义。在小说诗化形态的外壳下,《伍子胥》充满了作者冯至对现实的关注和对生命的体悟。本文通过对《伍子胥》深层的解读,以期把冯至这篇深邃而纯美的艺术绝响的多元价值呈现出来。
【关键词】:冯至 《伍子胥》 情感体验 文本形态 精神内涵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导言7-12
- 第一章 冯至《伍子胥》创作心理的形成12-28
- 第一节 生活经历的影响12-17
- 第二节 中西文化的濡染17-24
- 第三节 现实世界的启发24-28
- 第二章 诗化文本的艺术形态28-50
- 第一节 别具匠心的结构特征30-35
- 第二节 理想化的人物塑造35-44
- 第三节 诗意的叙述语言形式44-50
- 第三章 生命意识的精神内涵50-68
- 第一节 存在视阙下的人生体验51-57
- 第二节 二元对立选择下的艰难决断57-62
- 第三节 生命负担下的不断蜕变62-68
- 结语68-69
- 参考文献69-74
- 致谢74-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安娜;冷与热凝结而成的艺术品——读冯至的《蛇》[J];名作欣赏;2004年12期
2 马薇;;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孤独与静默——从诗人冯至的气质、禀赋与风格谈起[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3 陈雷;;梦和青春,生活的倒影——论冯至早期诗歌的艺术个性[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7年04期
4 周棉;;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冯至[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5 曾镇南;追思与夜读——怀念冯至先生并温习他的遗教[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3年04期
6 ;沉痛悼念冯至先生逝世[J];外国文学评论;1993年02期
7 周棉;冯至先生怎样对待《冯至传》[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8 陈开第;;冯至英名垂千古[J];北京工人;1998年09期
9 李强平;;寂寞如“蛇”般美丽——冯至《蛇》的一种解读[J];阅读与写作;2007年06期
10 郭丽萍;;冯至早期诗歌述评[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W·顾彬;张宽;卫东;;路的哲学——论冯至的十四行诗[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2 荣光启;;诗歌的中年——论屠岸诗歌与卞之琳、冯至的关系[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维;冯至 在昆明的日子[N];云南日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刘永喜 通讯员 李冰;冯至立:社会和谐是我最大的心愿[N];开封日报;2010年
3 吕绍宗;低调而善自省的冯至[N];中华读书报;2012年
4 北京大学 严宝瑜;怀念冯至严谨求真的治学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5 杨建民;冯至先生题签[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 郑敏;恩师冯至[N];光明日报;2014年
7 严宝瑜;著名文学理论家——冯至[N];光明日报;2000年
8 北塔 中国现代文学馆;冯至致巴金函两通之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徐迟;记忆中的冯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10 北塔;冯至对鲁迅的赞誉为何不那么领情?[N];文艺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周;诗人冯至的创作历程及其成就[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骁晖;论冯至的诗风流变[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冯娇;冯至诗化小说《伍子胥》文本特征与精神内涵分析[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3 陈浩;论冯至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精神特质[D];山东大学;2009年
4 周晶;行走在浪漫主义路上——冯至[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李璞;论冯至早期诗歌的“追寻”主题[D];河南大学;2012年
6 高莉芳;论冯至诗歌的生命焦虑[D];浙江大学;2013年
7 兰玉凤;抗战时期冯至对生命的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罗绂文;“东”突“西”奔:冯至早期诗歌中的信仰问题[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杨枝煌(杨杞煌);诗人和哲人的美女——冯至《山水》散文集[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卢婕;坎坷的浪漫[D];苏州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冯至诗化小说《伍子胥》文本特征与精神内涵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43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404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