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小说“作坊情结”的审美追求
本文关键词:汪曾祺小说“作坊情结”的审美追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汪曾祺的很多小说写到了作坊,但这不是出于进军或立足文坛的策略,而是对文学的本质属性——审美反映的追寻,主要表现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也就是通过描写作坊表现人应该有的生活。
【作者单位】: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关键词】: 汪曾祺 小说 作坊情结 审美反映
【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论汪曾祺小说的审美特征及其当代价值”(2009SK519)
【分类号】:I207.42
【正文快照】: 近读曹文轩先生的著作《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在第六章“作坊情结”中,曹先生谈到了汪曾祺。他说:“作坊情结之深而不可自拔者当推汪曾祺。”[1]212对此,笔者深有同感。汪曾祺的小说中确实写了大量的作坊,在《自报家门》一文中,汪曾祺说他小时候喜欢到各种作坊、店铺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元明;汪曾祺小说的单纯美[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2 黄灵红;论汪曾祺小说的抒情现实主义特征[J];学术研究;2001年10期
3 夏元明;汪曾祺“聊斋新义”的改写艺术[J];当代文坛;2002年04期
4 柯玲;汪曾祺特色的文化性解读[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5 罗媈;论传统文化对汪曾祺小说创作“母语化”的影响[J];求索;2003年05期
6 郭亚明;论汪曾祺小说创作的情感品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胡秦葆;汪曾祺小说文体创新的文化意义[J];江汉论坛;2005年08期
8 杨红莉;汪曾祺的生命体验及其诗意呈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张永杰;;生命体验与故乡书写——汪曾祺笔下的昆明记忆解读之一[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田园;;从《职业》谈汪曾祺艺术陌生化的探索[J];河池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罗岗;;“1940”是如何通向“1980”的?——再论汪曾祺的意义[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4)[C];2011年
2 刘雪莲;;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试论汪曾祺小说创作中的平淡[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3 肖莉;;汪曾祺小说的文体特征[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砖窑湾中心小学 尚进;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征[N];延安日报;2011年
2 武翩翩;“汪老是永远说不完的文学话题”[N];文艺报;2007年
3 刘忠;评林超然《二十世纪心灵的文学关怀——汪曾祺论》[N];文艺报;2006年
4 严迎春;汪曾祺小说中的民国高邮[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5 刘军;认识梁慧玲:把古典赋予儿童文学[N];中华读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霍九仓;汪曾祺小说文艺民俗审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2 卢军;影响与重构——汪曾祺小说创作论[D];山东大学;2005年
3 陈发明;历史洪流中的卑微人形[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燕;汪曾祺散文创作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白婧;汪曾祺后期“故乡系列”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3 伍曙亮;汪曾祺新解[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马婷婷;论汪曾祺的三副“面孔”[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彭璇;汪曾祺小说与文化融合[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萍;汪曾祺后期小说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7 拱瑞;明清散文对汪曾祺散文创作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毛亚君;汪曾祺:“士大夫”的内与外[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9 潘小玲;寻找文化自我的生命历程[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10 张慧;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日常书写[D];扬州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汪曾祺小说“作坊情结”的审美追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27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432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