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谐管理视角析《围城》中的冲突性话语
本文关键词:从和谐管理视角析《围城》中的冲突性话语
【摘要】:冲突话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指的是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因维护己方的立场、观点等而与另一方发生争执、辩驳等(Grimshaw,1990),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国内外学者对冲突话语进行了大量研究。国外学者多关注电视谈话节目及实际场景中冲突话语的引发、发展或结束,对冲突话语的回应以及文学作品中的冲突话语关注较少。而国内学者在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冲突话语时,偏好从不同作品中选取相应片段进行分析,缺乏对单一作品的系统研究。Culpeper (2005), Bousfield (2007b)和Limberg (2009)都认为面子是分析冲突话语的最佳途径,而Helen Spencer-Oatey (2000)提出的和谐管理理论为研究冲突话语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根据该理论,对人际和谐产生威胁的因素可分为对面子的威胁和对社交权的威胁。而冲突话语对面子的威胁可细分为对素质面子和对身份面子的威胁,对社交权的威胁可分为对平等权和交往权的威胁。本研究依据Grimshaw (1990)和Honda (2002)对冲突话语的界定,归纳出适用于本研究的定义:言语交际中两方或两方以上因意见、立场等不同而产生对立至对立结束的过程。在和谐管理的理论框架下,本研究选取钱钟书长篇小说《围城》中的60例冲突话语,在其产生、回应以及结束三个层面上系统分析各言语行为如何通过威胁听话人的面子和社交权而触发冲突,受话人如何根据不同的和谐取向对冲突话语做出回应,以及冲突话语结束时取得的不同的和谐管理结果。本研究发现:1)《围城》中引发冲突的言语行为有4种,按比例大小分别为表达类,断言类,指令类和承诺类言语行为。在60例冲突话语中,面子受威胁的比例超过社交权。2)在对冲突话语进行回应时,受话人根据其和谐取向,选取6类策略以对人际和谐进行管理,其中最常用的两类为批评或负面评价以及直接反对。对冲突话语的应答可分为缓和型和冲突型两类,冲突型回应比例远高于缓和型。3)就冲突话语而言结束方式有8种,其中最常用的三种方式为退出,沉默和妥协。而和谐管理的结果显示,48例冲突性话语最终降低了人际和谐,10例中的人际和谐得以保持,另外2例中的人际和谐得到提高。从和谐管理角度分析《围城》中冲突话语的引发、应答和结束方式,有助于理解文中冲突话语的三个阶段及其作为整体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塑造具有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还能够为现实生活中避免冲突,保持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定的参照。同时从文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能够进一步挖掘文学作品的深刻含义,让语言学的分析方法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冲突话语 和谐管理 触发 回应 终止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H136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3-28
- 1.1 Previous Studies on Conflict Talk13-20
- 1.1.1 Definition of Conflict Talk14-16
- 1.1.2 Studies on Conflict Talk16-20
- 1.2 Previous Studies on Fortress Besieged20-23
- 1.3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23-24
- 1.4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24-26
- 1.5 Structure of the Study26-28
-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STUDY28-34
- 2.1 Rapport Management Theory28-30
- 2.1.1 Face Management29
- 2.1.2 Sociality Rights Management29-30
- 2.2 Rapport Management Strategies30-31
- 2.3 Rapport Orientations31-32
- 2.4 Rapport-management Outcomes32-33
- 2.5 Searle's Classification of Speech Acts33-34
- CHAPTER THREE INITIATION OF CONFLICT TALK AS THREAT TO FACE AND SOCIALITY RIGHTS IN FORTRESS BESIEGED34-46
- 3.1 Conflict Talk Caused by Expressive Speech34-37
- 3.1.1 Expressive Speech as Threat to Quality Face and Identity Face34-36
- 3.1.2 Expressive Speech as Threat to Equity Rights and Association Rights36-37
- 3.2 Conflict Talk Caused by Representative Speech37-40
- 3.2.1 Representative Speech as Threat to Quality Face and Identity Face37-38
- 3.2.2 Representative Speech as Threat to Equity Rights and Association Rights38-40
- 3.3 Conflict Talk Caused by Directive Speech40-42
- 3.3.1 Directive Speech as Threat to Quality Face and Identity Face40-41
- 3.3.2 Directive Speech as Threat to Equity Rights and Association Rights41-42
- 3.4 Conflict Talk Caused by Commissive Speech42-46
- 3.4.1 Commissive Speech as Threat to Quality Face and Identity Face42-43
- 3.4.2 Commissive Speech as Threat to Association Rights43-46
- CHAPTER FOUR RESPONSE TO CONFLICT TALK AS RAPPORT ORIENTATIONS BY USING STRATEGIES IN FORTRESS BESIEGED46-53
- 4.1 Mitigating Responses for Enhancing or Maintaining Rapport46-48
- 4.1.1 Mitigating Conflict via Explanation or Account46-47
- 4.1.2 Mitigating Conflict via Other Strategies47-48
- 4.2 Conflicting Responses for Neglecting or Challenging Rapport48-53
- 4.2.1 Conflict Aggravated by Criticism or Negative Evaluation48-49
- 4.2.2 Conflict Aggravated by Explicit Disagreement49-50
- 4.2.3 Conflict Aggravated by Explicit Refusal50-51
- 4.2.4 Conflict Aggravated by Question51-53
- CHAPTER FIVE TERMINATION OF CONFLICT TALK AS RAPPORT MANAGEMENT OUTCOMES IN FORTRESS BESIEGED53-62
- 5.1 Ways of Terminating Conflict Talk53-58
- 5.1.1 Withdrawal53-54
- 5.1.2 Silence54
- 5.1.3 Compromise54-55
- 5.1.4 Third Party Intervening55-56
- 5.1.5 Suspended by Environment56
- 5.1.6 Topic Shift56-57
- 5.1.7 Submission to Opponent57-58
- 5.1.8 Humor58
- 5.2 Rapport Management Outcomes58-62
- 5.2.1 Rapport Enhanced59
- 5.2.2 Rapport Maintained59-60
- 5.2.3 Rapport Reduced60-62
- CHAPTER SIX CONCLUSION62-65
- 6.1 Findings of the Study62-64
- 6.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 for Further Study64-65
- BIBLIOGRAPHY65-70
- ACKNOWLEDGEMENTS70-71
- APPENDIX71-76
- PAPER(S) PUBLISHED DURING MA STUDIES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君伟;;她是个人物——说说《围城》中的汪太太[J];名作欣赏;2005年23期
2 孙芳;;《围城》的俄译本片段赏析[J];俄语学习;2007年01期
3 张文婧;董霞;;《围城》幽默语言艺术小探[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4 陈思广;;《围城》出版初期的臧否之声[J];文学教育(下);2012年05期
5 姚敏敏;;谈谈《围城》中关于生活的哲理性[J];文学教育(中);2013年08期
6 韩梦怡;;从语境关系顺应角度试析《围城》中隐喻的德译[J];语言与翻译;2013年03期
7 许洁;;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爱情隐喻剖析——以《围城》中的爱情隐喻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年11期
8 彭加瑾;;《围城》的魅力[J];当代电视;1991年01期
9 萧乾;;电视剧《围城》的启示[J];电影艺术;1991年06期
10 雷家仲;;人生永远是进取——对一种《围城》理论的思索[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凤来;;《围城》中的幽默比喻及其英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围城》内外[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3 程致中;;《围城》主题新说[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4 韩刚;;《围城》多层意蕴管窥[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萍;;《围城》中的比喻解读[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6 马钧;;《围城》人物命名漫笔[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7 于兰;;中西文化浸润下的英译本《围城》——从小说的特点及文化内涵分析英译本[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黎兰;;“打通”与“自律”——从钱钟书《围城》的反“围城哲学”说起[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志明;周X;;《围城》与新时期文学[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10 吴昌红;;一座精神堡垒 两种小说形式——《小世界》与《围城》之比较[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止庵;重温《围城》[N];中国文化报;2002年
2 止庵;回到《围城》[N];华夏时报;2002年
3 陈思广;《围城》出版初期的臧否之声[N];中华读书报;2012年
4 杨绛;写在《围城》汉英对照本之前[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记者 邓丹;有人出书破解《围城》之谜[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秋禾;愤世恨人读《围城》[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甘谷县西坪初级中学 王玉平;从《围城》看文学语言的规范与反规范[N];天水日报;2007年
8 何晶;浅谈《围城》中的女性形象[N];文艺报;2006年
9 李昕晖;红色记忆 恢弘巨制[N];吉林日报;2010年
10 曾艳兵;《围城》里的艾略特[N];中华读书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亚云;《围城》中人物隐喻英译过程的跨空间映射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2 陈蓓洁;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围城》中新奇隐喻认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陈彩云;《围城》陌生化手法的等效翻译[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4 阿依努尔·塞都;《围城》中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及翻译策略[D];新疆大学;2015年
5 李首权;《围城》中英文本隐喻运用对比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4年
6 孙秀娟;《围城》组合变异修辞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7 徐杨;从和谐管理视角析《围城》中的冲突性话语[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8 李明浩;性别视域下的《围城》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陈倩倩;《围城》词汇现象探析[D];河北大学;2007年
10 张敏杰;《围城》的语言艺术[D];兰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190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519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