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张乔及其诗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3 00:19

  本文关键词:张乔及其诗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张乔 题材分类 抒情艺术 诗歌成因 地位和影响


【摘要】:张乔,晚唐“九华四俊”、“咸通十哲”成员,安徽池州人。他的广泛诗友圈,联系着晚唐的众多名家大家,甚至包括海外友人。《全唐诗》存其诗两卷,共计171首。本文对张乔其人其诗进行由外而内的系统研究。张乔的生平、交游和创作情况是研究的基础内容。张乔诗歌的题材类别可以分为四类:情深意切的赠别诗是张乔的贤士之歌,羁旅江湖的咏怀诗是张乔的游士之歌,行吟天下的边塞诗是张乔的壮士之歌,静水流深的隐逸诗是张乔的隐士之歌。通过解读和分析张乔的诗歌,可以得出张乔的思想内涵:心怀魏阙的儒家情怀,闲适自然的道家境界,超脱红尘的佛家心灵,三者共同构成了张乔的思想世界。张乔诗歌的意境是其诗歌意象组合的自然产物,张乔善用渔樵意象、云帆意象和松鹤意象,从而营造了闲淡空远、清寂绵幽的诗歌意境。张乔诗歌的抒情艺术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他的诗歌多次使用真诚、深刻和隐秀三种抒情方式。张乔自觉追求清雅明净、婉曲流逸、瘦寒孤冷、悲怆奇崛的语言。张乔诗歌之所以呈现以上特点,与他所处的历史背景、地域文化和个体经验密切相关,云诡波谲的晚唐世风、诗可以群的池州文化、四海为家的生命体验共同成全了张乔的诗歌艺术。张乔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应秉承一个客观的态度来评价,不可拔高,亦不能贬低。他是晚唐安徽诗坛的翘楚,更是咸通年间活跃在京城的贤哲,他的诗歌从唐五代至今一直流传,历代藏书家、诗选家、诗评家均有提及。
【关键词】:张乔 题材分类 抒情艺术 诗歌成因 地位和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绪论6-13
  • 一、论文选题理由与意义6-8
  • 二、课题研究现状与趋势8-13
  • 第一章 张乔生平交游创作考论13-34
  • 第一节 张乔的生平13-18
  • 第二节 张乔的交游18-28
  • 第三节 张乔的创作28-34
  • 第二章 张乔诗歌的题材类别34-63
  • 第一节 情深意切的赠别诗——贤士之歌34-40
  • 第二节 羁旅江湖的咏怀诗——游士之歌40-48
  • 第三节 行吟天下的边塞诗——壮士之歌48-53
  • 第四节 静水流深的隐逸诗——隐士之歌53-63
  • 第三章 张乔诗歌的思想内涵63-78
  • 第一节 心怀魏阙的儒家情怀63-68
  • 第二节 闲适自然的道家境界68-72
  • 第三节 超脱红尘的佛家心灵72-78
  • 第四章 闲淡空远、清寂绵幽的诗歌意境78-93
  • 第一节 渔樵、云帆、松鹤式意象78-86
  • 第二节 闲淡、空远、清幽式意境86-93
  • 第五章 抱诚守真、深刻隐秀的抒情艺术93-104
  • 第一节 真诚的抒情艺术93-97
  • 第二节 深刻的抒情艺术97-99
  • 第三节 隐秀的抒情艺术99-104
  • 第六章 清雅流逸、瘦寒奇崛的语言特色104-117
  • 第一节 清雅明净的语言104-107
  • 第二节 婉曲流逸的语言107-109
  • 第三节 瘦寒孤冷的语言109-114
  • 第四节 悲怆奇崛的语言114-117
  • 第七章 张乔诗歌的形成原因117-123
  • 第一节 云诡波谲的晚唐世风117-119
  • 第二节 诗可以群的池州文化119-121
  • 第三节 四海为家的生命体验121-123
  • 第八章 张乔的历史地位与影响123-131
  • 第一节 历史地位123-124
  • 第二节 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124-131
  • 结语131-132
  • 参考文献132-143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143-144
  • 致谢1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朝晖;;一首首永远读不淡的诗——读阿毛诗歌,片章感受[J];诗探索;2010年05期

2 张定浩;;你到底要拐到哪里 西川《大河拐大弯:一种探求可能性的诗歌思想》[J];上海文化;2012年06期

3 颜同林;;档案学视野下的贵州抗战诗歌略论——以“解密贵阳档案丛书”为中心[J];山西档案;2013年05期

4 胡媛媛;;诗歌,多姿多彩的世界——如何解读诗歌的思想内容[J];考试周刊;2008年29期

5 常雪峰;;小题也可大做——浅谈诗歌标题对理解思想情感的作用[J];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6期

6 黄河;明清易代之际的诗歌思想[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7 李璞;;试论魏晋至宋中国诗歌思想的发展轨迹[J];中文自学指导;2008年04期

8 李军;;论郑遨诗歌的艺术特征[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沈世强;;情为心生——诗歌思想感情的解读[J];学周刊;2012年03期

10 郭艳虹;梅婕;武婧;;探析道德在约翰·济慈诗歌中的表现与运用[J];语文建设;2013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唐朝晖;;一首首永远读不淡的诗——读阿毛诗歌,片章感受[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黄曼君;;人·泛神论·浪漫主义艺术——郭沫若前期诗歌思想与艺术综论[A];郭沫若史学研讨会论文集[C];1986年

3 杨军;吴要利;;李白妇女诗的文化审视[A];中国李白研究(2005年集)——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河南鄢陵 张俊杰;现代诗歌鉴赏浅议[N];学知报;2010年

2 刘再华;一部船山文学研究的力作[N];文艺报;2006年

3 谢冕;充沛的激情与节制的能力[N];文艺报;2006年

4 宋毅(作者系莆田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诗的疏离与承担[N];文艺报;2004年

5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诗歌是声音的完整表达[N];深圳特区报;2011年

6 沈耀峰;《唐诗精选》——营筑心灵的诗意家园[N];中国教育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国清;从断裂到弥合:泰德·休斯诗歌的生态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孙雪霄;顾炎武诗歌考论[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雪丹;傣族诗歌的华丽蜕变[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敏;王锡祺的文学活动及《山阳诗征续编》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3 陆冰;清代节日诗歌专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4 王强;李鸿章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5 任冬青;张乔及其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6 杨润刚;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诗歌的教学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泠波;罗隐落第后诗歌思想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8 蔡明明;图像传播时代儿童诗歌诗“画”关系探求[D];西南大学;2010年

9 刘彩虹;后期延安诗歌的创作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常铖;李白漫游期间诗歌论略[D];华东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118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6118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f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