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陈寿祺、陈乔枞《鲁诗遗说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6 18:17

  本文关键词:陈寿祺、陈乔枞《鲁诗遗说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陈寿祺 陈乔枞 《三家诗遗说考》 《鲁诗遗说考》 研究


【摘要】:清代辑佚之学昌盛,三家《诗》辑佚热潮迭起,其成果以嘉道时期最为丰富,而成就最高者则推陈寿祺撰、陈乔枞补苴的《三家诗遗说考》,书中尤以《鲁诗遗说考》部分,内容最为宏富,考证最为精审。通过《鲁诗遗说考》的研究,可管中窥豹,揭开汉代《鲁诗》学派的“冰山一角”,进而认识汉代三家《诗》学乃至今文经学的特点,又可以点带面,展现陈氏父子的辑佚学成就及其汉宋兼治、今古互通的学术路径与思想。陈寿祺生于福建,在浓厚的闽学氛围中习染于朱子理学。入仕后师事阮元,并受钱大昕、段玉裁等朴学大师的影响,最终汉、宋兼治,自成风格,对闽地及清代治学风气形成影响。陈乔枞敬承父志,同时又有着独立的学术品格,他以古文经学的治学方法整理今文经说,次第补辑成包括《鲁诗遗说考》六卷在内的《三家诗遗说考》十五卷等辑佚之作,并撰成《诗纬集证》四卷、《齐诗翼氏学疏证》二卷、《礼堂经说》两卷、《今文尚书经说考》三十卷等多种著述,令今古互通,相得益彰。陈氏父子《诗》学辑佚的成绩,是个人与社会等多因素共同作用所促生的结果。首先,在清代复古思潮的推动下,研《诗》者之旨趣,逐步从《诗集传》所代表的《诗经》宋学,转到《序》《传》《笺》《疏》所代表的《毛诗》体系,进而追溯至西汉三家《诗》学,从而使三家《诗》说的辑佚整理,成为清代《诗》学研究重镇;其次,清代前期官方搜罗群籍、辑佚编书,尤其是乾隆时期四库馆开,开启了清代规模最大的官方辑佚工程,于朝野之间促进了官方与私家辑佚之学的蓬勃发展;最后,陈氏父子喜聚书,曾建藏书楼“小Z蟍馆”,并编有《陈朴园藏书目录》,丰富的藏书为辑佚工作提供了扎实的文献保障。陈氏父子所辑佚之书,征引广泛,经史子集皆有所括。就《鲁诗遗说考》来说,陈寿祺辑佚征引典籍包括经学类著作17种,史学类著作6种,子书类著作12种,总集、别集类11种;陈乔枞辑佚之征引典籍更为广泛,包括经学类著作25种,史学类著作15种,子书类著作20种,总集、别集类11种(详目见文内表格)。在形式上,《鲁诗遗说考》所引佚文皆有出处,标注详明。内容上,该书并不只是材料的堆积与汇聚,陈氏父子往往或直陈己见,或引用他人观点暗含己意,以案语的形式对所辑材料进行考证与校勘。《鲁诗遗说考》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辑佚特点,包括:1.以重师法、家法作为辑佚的根本原则,钩沉遗说,并在《自叙》及《叙录》中精心勾勒出汉代《鲁诗》之传承;2.在前述基础上以传《诗》者所属时代为断限,通过直接征用、由著述之内容证之、比较筛选等途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3.广剱材料,广泛吸取前人成果,以类比论证、“互相而参观之”等方法考订、校勘佚文,间或指出传本之误;4.将《鲁诗》与齐、韩、毛三家《诗》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贯通四家《诗》意,并对郑玄据《鲁诗》改《毛诗》,或后人据《毛诗》改《鲁诗》之处进行考证。《鲁诗遗说考》的贡献包括:1.在辑佚材料的数量上超出了前人或同时代的任何一家,“上溯先秦典籍,下逮六朝字书,靡不条分缕析,各得其所”,基本展示了《鲁诗》遗说的文本原貌,方便了后人对《鲁诗》的查考与研究。2.体现了汉代重师法、家法的特点,展现了《鲁诗》传承源流,具有学术史意义。3.重视《鲁诗》学派的“诗谏”特点,展现了汉代《诗》学的风貌;4.注意到《诗》学与礼学的关系,将《诗》学置于汉代学术整体背景下考察;5.从字形、音韵、训诂等考证、校勘异字,精审严明,使《诗经》字义更加准确,促进对《诗》旨的理解。《三家诗遗说考》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1.以鲁、齐、韩三家诗分卷编排,却又不载《诗经》全文,阅读时需前后翻检,既造成不便,又易产生阐释不明的误导;2.辑佚考释的原则不能统一,引用遗说的书目或节引有误;3.据两汉师法、家法广剱佚文,部分文献归属较牵强,存在“胶固师法、家法”的问题。作为清中期三家《诗》辑佚的巅峰之作,《三家诗遗说考》在形式上继承了王应麟的《诗考》、范家相的《三家诗拾遗》等前代同类著作,从内容上来说又大大突破了前人的工作,王先谦不仅给予此书极高的评价,认为“穷经之士讨论三家遗说者,不一其人,而侯官陈氏最为详洽”,并将其辑佚成果几乎全部收入《诗三家义集疏》。虽然王先谦的《集疏》历来被称为三家《诗》辑佚的集大成之作,但它不能代替《三家诗遗说考》在学术上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陈寿祺 陈乔枞 《三家诗遗说考》 《鲁诗遗说考》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济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绪论11-17
  • 第一章 陈氏父子与清代学术17-25
  • 1.1 汉、宋兼治:陈寿祺生平与学术17-22
  • 1.1.1 陈寿祺生平考略17-18
  • 1.1.2 陈寿祺学术思想的嬗变18-22
  • 1.2 敬承父志而自成风格:陈乔枞生平及学术22-25
  • 1.2.1 陈乔枞生平考略22
  • 1.2.2 陈乔枞对陈寿祺学术的继承与发展22-25
  • 第二章 陈氏父子三家《诗》辑佚的学术背景25-31
  • 2.1 清代经学之复盛25-26
  • 2.2 官方辑佚之促进26-28
  • 2.3 私家辑佚与藏书28-31
  • 第三章《鲁诗遗说考》的体例及内容31-55
  • 3.1 《三家诗遗说考》的作者与成书情况31-33
  • 3.1.1 《三家诗遗说考》的成书与流传31-32
  • 3.1.2 《三家诗遗说考》作者问题辨析32-33
  • 3.2 《三家诗遗说考》的体例33-35
  • 3.3 《鲁诗遗说考》的辑佚来源35-55
  • 3.3.1 陈寿祺的辑佚来源36-41
  • 3.3.2 陈乔枞的辑佚来源41-55
  • 第四章《鲁诗遗说考》的贡献与不足55-73
  • 4.1 《鲁诗遗说考》的贡献55-68
  • 4.1.1 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辑佚风格55-62
  • 4.1.2 再现汉代《鲁诗》学派的大致风貌62-68
  • 4.2 《鲁诗遗说考》的不足68-73
  • 第五章《三家诗遗说考》的学术地位——以《鲁诗遗说考》为例73-81
  • 5.1 继承与发展了历代三家《诗》辑佚的成果73-77
  • 5.1.1 陈氏父子与王应麟、范家相的关系73-76
  • 5.1.2 陈氏父子与阮元、冯登府的关系76-77
  • 5.2 深度影响了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的编撰77-81
  • 5.2.1 辑佚内容几乎全被王氏征引和转化78-79
  • 5.2.2 辑佚与考证方法被王氏继承与吸收79-81
  • 结语81-83
  • 参考文献83-87
  • 致谢87-89
  • 附录8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检秋;;乾嘉两朝的文治变化及其学术效应[J];清史研究;2015年01期

2 房瑞丽;;范家相《三家诗拾遗》考论[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4年01期

3 喻春龙;;清代辑佚学形成的三大标志[J];东北史地;2011年05期

4 赵荣蔚;;论《玉函山房辑佚书》的体例特色[J];图书馆论坛;2010年06期

5 俞艳庭;;两汉政治与三家《诗》的命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李霖;;论陈乔枞与王先谦三家诗学之体系[J];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2010年00期

7 俞艳庭;;汉初“鲁诗”学派的形成与影响[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郭国庆;;清儒辑佚缘起考[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0年01期

9 李万健;;清代藏书家及其书目[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年01期

10 林东进;;陈寿祺学术年表[J];闽江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本文编号:6309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6309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c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