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徐则臣小说创作新探

发布时间:2017-08-09 16:14

  本文关键词:徐则臣小说创作新探


  更多相关文章: 徐则臣 小说 生存困境 现代性 70后作家


【摘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社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个性的张扬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原有宏大叙事下反映时代特色的作品逐渐被一些将关注视点投射于个体生命的作品所取代,原因就在于新一代作家的成长环境和经历较之其前辈有了较大改观,逐渐从集体主义的恢弘场域中抽身而出,再也没有像以前那样轰轰烈烈、气壮山河的历史事件等待他们去激动去抒情。因此对于成长在国家平稳前行背景下的“70后”一代作家而言,他们无缘体会前辈参与波澜壮阔历史事件后的心灵震撼,时代的触动也远没有如此剧烈。因此其创作往往容易流于个人狭窄生活视野范围内的感伤抒情,甚至不乏小资情调的无病呻吟,缺乏开阔的创作格局。徐则臣作为70后作家的杰出代表,他的小说创作严肃而真诚,近年来因屡屡摘得诸如老舍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多项文学奖项而逐渐得到文坛的认可。他深厚的学院背景和扎实的创作风格使其从众多70后作家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今文坛不可忽视的存在。无论是在其特有的写作场域——花街,还是在“京漂”系列中,徐则臣总能以冷静审慎的姿态关注芸芸众生的烦恼人生,体察他们的生存困境,从中投射出现实生活的温暖与寒凉。而其创作技巧的现代性特征,使小说表现出深邃的意蕴和内涵。同时,徐则臣站在70后一代人的立场上进行创作的出发点使其创作展现出比之其他70后作家的开阔格局。本文共分为三章来论述:第一章将徐则臣置于当下70后作家这一创作群体中,揭示作家的创作追求和审美倾向,以及学院背景对其创作的独特影响。70后这一群体性的存在近来日益成为文坛热议的话题,徐则臣的代际意识相较于其他70后作家是比较强的,他与其他70后的巨大区别之一就在于能站在代际的立场上为他们这一代人“说话”。将众多70作家笔下的“我”拓展成群体性的“我们”,因而其创作也表现出比其他70后作家更加开阔的格局。而独特的学院背景使徐则臣具有了很多其他70后作家所不具备的深厚学养,特别是在结构的营构上体现出作家匠心独具的艺术潜质。同时,贴近民间的写作立场是徐则臣小说创作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作家强烈的民间意识使其创作中不乏“藏污纳垢”的独特元素,无论是丧礼仪式还是巫医占卜,成为作家民间立场的独特表达。第二章从徐则臣创作的三大维度,即花街、“京漂”、校园出发对其作品中的生存困境进行探讨,从中发现徐则臣对生存困境的独特表达。从生存困境产生的根源来看,欲望成为将每个人推入如西绪福斯一样的生存怪圈的有力推手。尤其是生活在城市边缘的“京漂”们,以他们徒劳无益而又乐此不疲的不懈追求实现他们心中假想的梦幻,但结果却总是令人黯然神伤。即使他们在困境面前从未低头,不懈地与困境抗争并执着地追逐金钱、爱情和友谊,到头来却依然是站在生命歧路上的彷徨与哀伤。但作家似乎并未想让人物陷入困境的死胡同而一蹶不振,依然乐观地肯定着人性中的光明与美好。困境中出现的援助之手使烦恼丛生的人生变得不再凄凉。第三章从形式方面,对徐则臣小说中的现代性技巧进行分析,以此发掘作家的独特风格。意象作为中国古已有之的文学范畴在徐则臣的小说中得到了充分展现,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独特的意象中体现了作家切入生活的独特视点以及对传统习俗和西方文化的熟稔于心。将古典与现代、传统与西方结合得相得益彰。而三角恋爱模式成为对当下人生存现状的独特反映,人在欲望的驱动下而罔顾道德伦理的规约和束缚,是作家对当下人生存状态的反思。黑色幽默颇有借鉴西方文学传统的意味,作家借黑色幽默凸显人生的尴尬与无奈,揭示人注定孤独的生存本质。结语部分主要论述徐则臣创作中的成就和不足。
【关键词】:徐则臣 小说 生存困境 现代性 70后作家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绪论9-12
  • 第一章 当代文化语境下的作家透视12-29
  • 第一节 寻求身份认同的“70后”代言12-17
  • 第二节 知识分子的严肃追求17-23
  • 第三节 贴近现实的民间立场23-29
  • 第二章 生存困境的独特表达29-41
  • 第一节 困境聚焦——食色欲求下的精神创伤30-33
  • 第二节 困境突围——通往乌托邦的精神之旅33-37
  • 第三节 困境之光——冷酷现实中的温暖光亮37-41
  • 第三章 现代性的叙事特征41-58
  • 第一节 特殊意象的精心营构41-48
  • 第二节 挑战伦理的“三角”关系模式48-54
  • 第三节 黯然神伤的黑色幽默54-58
  • 结语58-61
  • 注释61-64
  • 参考文献64-68
  • 致谢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徽昭;;飘泊者穿过中国——评徐则臣小说《跑步穿过中关村》[J];小说评论;2007年S1期

2 郑兴;;论徐则臣的“北京系列”小说[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吴俊;;徐则臣小说简评[J];小说评论;2009年04期

4 张丹;;殊途与归途——徐则臣小说中的“京漂”一族[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年01期

5 徐则臣;邓如冰;;徐则臣:城市是我小说的重要主人公[J];西湖;2013年12期

6 夏泽奎;;论徐则臣的小说创作[J];山西文学;2009年07期

7 ;徐则臣作品要目[J];百花洲;2009年06期

8 张娜;;论徐则臣“京漂”小说中女性形象[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2年08期

9 刘涛;;上下求索——徐则臣论[J];西湖;2013年06期

10 杨春雪;;试论徐则臣小说的语言特色[J];当代文坛;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墨波;徐则臣:小说在故事停止之后才开始[N];文艺报;2013年

2 李昌鹏;徐则臣《轮子是圆的》难以捉摸的魅力[N];文艺报;2011年

3 杨庆祥;轻的或重的[N];文艺报;2014年

4 郭艳;徐则臣:一个中国青年智识者的自白[N];北京日报;2014年

5 黄相宜;烟火花街,人间北京[N];文艺报;2013年

6 徐则臣;徐则臣:“70后”作家的尴尬与优势[N];文学报;2009年

7 徐妍;“新生代”作家需要增强经典意识[N];文艺报;2010年

8 李浩;从阅读出发,从经典出发[N];文艺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傅小平;好小说应该是多解的[N];文学报;2006年

10 陈涛;徐则臣小说论[N];文艺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肖珩;漂泊与怀乡——徐则臣小说简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施华美;沉默与突围:“70后”作家创作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3 姜金丽;漂泊·怀乡·救赎—徐则臣小说一个侧面的解读[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4 车广微;徐则臣小说创作论[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5 李蔓;经典意识主导下的写作—徐则臣小说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6 王雅卉;徐则臣小说创作新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7 钟娟;徐则臣小说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焦婕;新世纪文学背景下徐则臣小说创作论[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张建英;论徐则臣小说的成长主题[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461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6461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8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