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时期上都纪行诗研究
本文关键词:忽必烈时期上都纪行诗研究
【摘要】:元上都纪行诗作为元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发展与繁荣的过程,伴随的是元代诗风变化、形成和发展的进程。忽必烈时期是上都纪行诗之肇源,随着元上都政治主导地位的确立,以及朝代更替时期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易代时期士人的不同选择与追求等,都成为上都纪行诗产生的重要条件。元上都纪行诗所表现的内容比较丰富,既有关于元上都风物习俗、生产生活的描述,也有对大都至上都驿路风光等的记载,更有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评价,题材丰富多样。从文化的角度观照这些作品,更多地体现了那个风雨飘摇时代士人阶层的理想追求与价值抉择,镌刻着时代的印记。在艺术上,相较前代诗坛,以及相类的诗体,忽必烈时期上都纪行诗显示出诸多的新变,具体有三:其一,诗境的新变。即在构成意境的物像选择上,援引塞外风物入诗,“实景”更为丰富,“象征”也更富于变化。同时,元上都纪行诗在意境建构中也有显著的变化,即具有一种浓郁的生活化气息。其二,创作视角的新变。元上都纪行诗的作者,不再以“客”体的角度来表现驻守边疆、建立功业的愿望,而是以边疆“主人”的身份来表达中国统一的渴望和豪情。由于抒情视角的变化,纪行诗表现出奋发昂扬的情感、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其三,诗风的新变。在诗风上,相较金源诗歌,元上都纪行诗雄犷豪健的特质更为明显,显示出真正的北国特色。可以说,忽必烈时期上都纪行诗为元诗的发展定下了基调、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元代诗歌 忽必烈时期 上都纪行诗 诗学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2
- 一、选题研究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9-10
- 二、选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0-11
-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点11-12
- 第一章 元上都与元上都纪行诗12-17
- 一、关于研究对象的界定12-14
- 二、元上都纪行诗产生的条件14-17
- 第二章 元上都纪行诗的题材类型17-29
- 一、咏上都风物习俗17-21
- 二、咏上都生产生活21-23
- 三、咏上都驿路风物23-29
- 第三章 元上都纪行诗的诸多新变29-41
- 一、诗境的新变29-33
- 二、视角的变化33-35
- 三、风格的变化35-41
- 第四章 元上都纪行诗的发展动力41-49
- 一、南北一统与文化融合41-44
- 二、元初文人心态的调适44-46
- 三、元代诗学背景下的纪行诗46-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2
- 致谢52-53
- 作者简介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震云;评李炳赫《中国纪行诗》[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顾浙秦;;松筠和他的《西招纪行诗》[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邱江宁;;元代上京纪行诗论[J];文学评论;2011年02期
4 王金凤;;咏藏诗作《西招纪行诗》和《丁巳秋阅吟》浅析[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5 李黎;;宋代纪行诗歌的民俗化倾向[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6 金应俊;金学泉;;美国纪行诗抄[J];民族文学;2000年09期
7 李军;论元代的上京纪行诗[J];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02期
8 刘宏英;吴小婷;;元代上京纪行诗的研究状况及意义[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刘宏英;;元代诗人^蜕暇┘托惺械难案榻醄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刘曙初;;杜甫秦蜀和湖南纪行诗比较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段海蓉;;读陈诚的西域纪行诗[A];西域文学论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皮曙初;“农民行吟诗人”千首纪行诗成绝唱[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璐;北宋两京路纪行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博;忽必烈时期上都纪行诗研究[D];内蒙古民族大学;2015年
3 郭丽琴;赵秉文纪行诗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曾娟娟;文天祥纪行诗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5 何小明;黄庭坚纪行诗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6545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654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