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上海高校的旧体词教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民国上海高校的旧体词教学研究
【摘要】:上海高校的旧体词教学是民国一个较为显著的现象,尤其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它与词坛整体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推动:一方面,民国现代词学的成型促使高校旧体词教学提倡理论研究,以论文为代表的词学批评模式在高校确立;另一方面,旧体词学科的建立、教学的普及以及现代学术的确立也推动旧体词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第一章论述民国上海高校旧体词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图书资源,共同特征为注重“词史”和“词选”,这不仅与课堂教学自身特点有关,而且也体现出现代词学理论和创作的分工。第二章论述民国上海高校旧体词的教学组织,除了采用西方导师制、选修制、毕业论文制以外,还延续传统旧体词朗诵、批改的教学法,呈现出新旧交融的局面。第三章论述民国上海高校与旧体词相关的社团组织,这是旧体词课外教学的特殊形式,是一种讲求学以致用的旧体词教学实践。另外,社刊的结集乃至出版使社团活动从小团体化走向大众化,体现出民国教学普及化特色。第四章论述龙榆生先生的旧体词教学实践。其两大成果一为词学研究,以暨南大学最为显著,凸显现代词学的确立;二是新体乐歌,得益于音专师生的支持,是一种颇具创新意识的大胆设想。
【关键词】:民国 上海 高校 旧体词 教学 词学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3-4;G64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绪论9-18
- 第一章 民国高校的旧体词课程与教材18-48
- 第一节 旧体词教学的课程设置18-33
- 第二节 旧体词教学的教材特点33-43
- 第三节 旧体词教学的图书资源43-47
- 本章小结47-48
- 第二章 民国高校旧体词的教学组织48-74
- 第一节 旧体词的教学方式48-58
- 第二节 旧体词的考核方式58-63
- 第三节 导师制与词学实践63-69
- 第四节 跨系选修制与旧体词的推广69-73
- 本章小结73-74
- 第三章 与旧体词相关的社团活动与社刊74-89
- 第一节 旧体词社团概况74-84
- 第二节 光华大学潜社84-88
- 本章小结88-89
- 第四章 龙榆生的旧体词教学实践89-105
- 第一节 暨南大学的旧体词教学成效90-97
- 第二节 新体乐歌与音专师生的响应97-104
- 本章小结104-105
- 结语105-109
- 参考文献109-115
- 附录一:民国上海高校中文系课程表摘录115-124
- 附录二:民国上海高校图书馆收藏旧体词书目情况124-136
- 附录三:民国上海高校期刊刊登师生旧体词书信摘录136-142
- 附录四:龙榆生《从旧体歌词之声韵组织推测新体乐歌应取之途径》142-153
- 附录五:龙榆生《最近二十五年之词坛概况》153-164
- 附录六:民国上海高校期刊发表词作及词学文章一览表164-194
- 附录七:光华潜社之《潜社词刊》194-200
- 后记200-20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辛华;梁启超词学研究述论[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2年03期
2 陈水云;“刘永济与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J];文学遗产;2003年06期
3 于翠玲;康熙“文治”与词学走向[J];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02期
4 张宏生,张晖;龙榆生的词学成就及其特色[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5 杨柏岭;乡邦之恋与晚清民初词学区域观念[J];江海学刊;2004年04期
6 刘贵华;词学鉴赏论[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10期
7 胡建次;;中国古典词学体派批评的发展及其特征[J];唐都学刊;2005年06期
8 刘扬忠;钱钟书与词学[J];文学评论;2005年01期
9 杨雨;;词学范畴之“重”与“轻”[J];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10 孙克强;;晚清四大家词学集大成论[J];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水云;;浙派词学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A];东方丛刊(1999年第4辑 总第三十辑)[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龙建国;“南派词学”与“北派词学”[N];中华读书报;2012年
2 陈百楼;我与《词学》[N];光明日报;2001年
3 记者 皇甫美鲜;中外学者齐聚内大研讨中国经典“词学”[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4 赵新民;晚清词学的重要文献[N];人民日报;2004年
5 王水照;学科意识的自觉与学科建立的条件[N];文艺报;2006年
6 胡遂;思想断制才情[N];光明日报;2004年
7 钱建状;书即师也[N];光明日报;2006年
8 郭锋;唐宋诗学对词学的影响[N];光明日报;2007年
9 晓明;传统与现代的结合[N];人民政协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毛文琦;中国古代词学范畴举隅[D];复旦大学;2011年
2 袁美丽;清代金陵词坛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3 于永森;论豪放[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俊芬;宋词与苏杭[D];苏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涛;词学雅俗范畴论[D];中南大学;2009年
2 赵艳娜;苏辛精神与词学的现代转型[D];安庆师范学院;2013年
3 台伶俐;广陵词学评点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谢凤英;词学对待性范畴之“深”“浅”论[D];中南大学;2006年
5 韩慧;词学“清”范畴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4年
6 李燕;唐宋时期的词学本色论[D];新疆大学;2005年
7 刘明智;晚清苏州潘氏家族词人研究[D];湘潭大学;2014年
8 孔颖;论“潜气内转”在词学语境中的含义和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常娜;岭南词人叶衍兰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10 潘梦秋;民国上海高校的旧体词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584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658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