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六朝小说与史书的互渗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5 01:06

  本文关键词:六朝小说与史书的互渗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六朝 小说 史书 互渗


【摘要】:六朝时期,小说与史书相互交融,呈现出独特的互渗现象。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小说与史书在六朝时期的独特表现,厘清两种文体发展的脉络,梳理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为此,本文划分三个章节,分别就六朝小说与史书互渗的现象、原因及影响,进行了具体的阐述。通过详细的文本比对,本文将小说与史书的互渗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小说与史书材料的相互取用。这种取用是直接的,即小说直接将史书的内容写入文本,史书也直接取用了小说的内容。排除传抄过程中的错讹、脱漏以及删减处理,个别字句或有替换,两者内容基本一致,部分条目完全相同。二是小说与史书间的相互模仿。这种形式则是相对隐性的,但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小说中“观音应验”故事对史书人物传记中“诵经得脱”故事模式的影响以及史书影响下小说的拟史特征等。这种独特的互渗现象,在六朝时期极为普遍。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六朝时期张皇鬼神的时代背景。六朝时期宗教盛行,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神异鬼怪皆为实有,这取缔了的虚与实界限,为小说与史书互动提供了思想基础。二是根深蒂固的经史观念。受经史观念的影响,小说家们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用史书的撰述原则来创作小说,极力向史书靠拢。三是创作主体的双重身份。据不完全统计,六朝时期有二十二位作家,既有小说作品留世,又曾担任史官职务或曾参编史籍。就其影响来看,主要表现为对小说与史书两个方面。小说方面,六朝小说与史书的互渗,丰富了小说的创作题材,扩大了小说的社会影响。史书方面,一方面,六朝小说与史书的互渗增强了史书的文学;另一方面,由于史书取用了大量的小说材料,使史书中多次出现了志怪琐闻,这也成为人们批判六朝史书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六朝 小说 史书 互渗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0
  • 第一章 六朝小说与史书的互渗现象10-39
  • 第一节 直接的相互取用10-31
  • 一、史书杂采小说10-23
  • 二、小说取材史书23-31
  • 第二节 间接的渗透影响31-39
  • 一、小说对史书写法的模仿31-35
  • 二、史书对小说志异的引入35-39
  • 第二章 六朝小说与史书互渗的原因39-50
  • 第一节 张皇鬼神的时代背景39-43
  • 第二节 根深蒂固的经史观念43-46
  • 第三节 创作主体的双重身份46-50
  • 第三章 六朝小说与史书互渗的影响50-57
  • 第一节 提高了小说的影响力50-53
  • 第二节 增强了史书的文学性53-55
  • 第三节 史书中出现志怪琐闻55-57
  • 余论57-59
  • 附录一:六朝小说存佚情况一览表59-67
  • 附录二:六朝史书存佚情况一览表67-78
  • 征引文献78-80
  • 参考文献80-82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82-83
  • 致谢83-85
  •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8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恒展;已始“有意为小说”——《幽明录》散论[J];蒲松龄研究;2002年04期

2 王恒展;《东阳夜怪录》散论[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3 沈天水;唐人小说与唐代婚姻法[J];蒲松龄研究;2004年04期

4 王光福;聊斋鬼狐源[J];蒲松龄研究;2005年02期

5 李军锋,王恒展;简论宋元话本小说对《剪灯新话》的影响[J];蒲松龄研究;2005年02期

6 刘伟;试论《任氏传》狐意象的基本特征[J];蒲松龄研究;2005年03期

7 王昕,付建舟,王剑萍;略谈清末民初的“新聊斋”[J];蒲松龄研究;2005年03期

8 刘富伟;;胡适蒲学研究的理论反思[J];蒲松龄研究;2005年04期

9 李杰玲;李寅生;;论《小豆棚》对《聊斋》的模仿和变异[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10 张凯;;《青凤》中民间故事叙事特点的体现[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迪;清乾隆朝内府书画收藏[D];南开大学;2010年

3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5 侯桂运;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宋金民;水浒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娟;汉代画像石的审美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袁梅;中国古代神话中智慧导师阿尼玛原型及其承传移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9 胡晓明;符瑞研究: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D];南京大学;2011年

10 杨晓东;明清民居与文人园林中花文化的比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杨智慧;《豆棚闲话》与“三言”叙事艺术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刘瑜;诗与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尹乐;《赤雅》与明代广西民俗[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黄伟平;人间幸福的执著追求[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吴晓东;神话思维范式与科学思维范式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舒畅;论梁启超与清华国学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云鹏;唐人小说的政治观照方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755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6755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a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