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新人文主义与梁实秋的文学批评(1919-1936)

发布时间:2017-08-15 12:38

  本文关键词:新人文主义与梁实秋的文学批评(1919-1936)


  更多相关文章: 梁实秋 新人文主义 文学批评 “学衡”派 新月 鲁迅


【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大陆思想文化的逐渐放开,一些被忽视甚或是误解的文化人物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梁实秋即在其列。发展到今天,学界对梁实秋的研究已取得较大推进,但在梁实秋文学批评对美国新人文主义之接受关系的考察上,仍存有可继续开拓的空间。本文即以此为基础,按照时间和逻辑顺序,依次引入“学衡”派、新月社和鲁迅为参照,尝试以梁实秋对新人文主义的接受与再造为主线,用动态的视角考察和解读梁实秋的文学批评,力图在中国现代文学历史语境中呈现其自主性、特殊性和复杂性。对比梁实秋与“学衡”派的文学实践可以发现,二者虽师出同源,但在对新人文主义的解读上却有着相当不同的思想路径。“学衡”派站在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主张融通中西文化,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价值,故而他们对新人文主义的引介更多关注于中西方文化的讨论。对“学衡”派而言,新人文主义是他们仰慕追求的文化理想。而梁实秋则在新文化的基本立场上借鉴新人文主义理念,吸收其观点以构建自身批评体系,试图为新文学树立新标准。也就是说,新人文主义之于梁实秋乃是其开展文学批评的理论参照。本着为新文学确立新标准的目的,崇尚自由独立的梁实秋选择了同样标举自由的“新月”作为其批评阵地。以《新月》为平台,梁实秋展开了一系列文学批评实践,并最终将目光锁定在“普遍的固定的永恒的人性”上,形成了以“人性”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梁实秋的“人性论”主张既有对新人文主义的借鉴,也有其自主的调整改造,涉及到了文艺与政治、人性与阶级性等核心问题,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然而由于“新月”原本就是个松散自由的团体,所以梁实秋身在其中,虽被视为新月派的“理论旗手”,但实际产生的辐射力却相当有限。以“新月”为阵构建新文学标准的同时,梁实秋与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阵营展开了论战。一方面,梁实秋借助新人文主义观点,以“人性论”和“天才论”对抗左翼文学的阶级论主张,并依据论战情势进行自我调整,表现出一定的自主性,也具有较为鲜明的理论风格。而另一方面,新人文主义原有的关于人的平等价值和等级设定之间的理论冲突也被梁实秋进行了绝对化处理,从而更加突出地呈现在其文学批评中,成为真正限制其理论发展的内在矛盾。当然,梁实秋及其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固然有着难以回避的缺陷,但唯其如此,作为文艺批评家的梁实秋才是特殊而真实的。
【关键词】:梁实秋 新人文主义 文学批评 “学衡”派 新月 鲁迅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6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7
  • 1 绪论7-12
  • 2 师从白璧德:梁实秋文艺思想溯源12-21
  • 2.1 从美国到中国:舶来的新人文主义12-17
  • 2.2 从中国到美国:梁实秋文艺思想的转折17-21
  • 3 以“学衡”为镜:梁实秋的文化抉择21-30
  • 3.1“学衡”派对新人文主义的阐释21-24
  • 3.2 梁实秋对新人文主义的不同解读24-27
  • 3.3 梁实秋与“学衡”派分歧的原因27-30
  • 4 以“新月”为阵:确立新文学的标准30-39
  • 4.1 梁实秋与《新月》态度的调整30-33
  • 4.2 新文学标准的确立33-35
  • 4.3 梁实秋之于“新月”的辐射力35-39
  • 5 以鲁迅为敌:理论调整与矛盾局限39-50
  • 5.1 人性论:面对阶级论的两点转变39-43
  • 5.2 天才论:自命不凡的精英意识?43-45
  • 5.3 梁实秋的矛盾与局限45-50
  • 6 结语50-52
  • 致谢52-53
  • 参考文献53-58
  • 附录58
  • 作者在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玉林;关于新人文主义批评的理解与思考[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6期

2 罗惠缙;新人文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朱寿桐;;辜鸿铭“尊王”观的新人文主义背景[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朱寿桐;;新人文主义:西方背景及中国场域的概念论辩[J];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04期

5 朱寿桐;;“新人文主义”与“新儒学人文主义”[J];哲学研究;2009年08期

6 王威多;;设计的新价值和新境界——小议新人文主义设计[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12期

7 徐仲佳;;探幽发微 条分缕析——评朱寿桐先生新著《新人文主义的中国影迹》[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甘绍平;;新人文主义及其启示[J];哲学研究;2011年06期

9 刘吉;;迎接新人文主义时代(三)[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2年04期

10 苏生;新人文主义[J];译林;198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柏峰;;新人文主义散文的特质[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道路·创新·发展——“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交流论文选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新人文主义中国影迹的学术追寻[N];光明日报;2010年

2 徐仲佳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用意念理性解读新人文主义在中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刘吉;迎接新人文主义时代[N];文汇报;2011年

4 主持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 汉斯·道维勒;巴黎论道:儒学与新人文主义[N];光明日报;2012年

5 朱寿桐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新人文主义:在意念理性上展开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德国波鸿大学哲学系 Birgit Sandkaulen 谢永康 译;教育不只是知识的媒介更是人格的培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李春雷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 陈圣屏 台湾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徐希军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生 简明海 台湾政治大学历史所博士生 葛亮 香港大学历史系博士生;追寻近现代学者的思想轨迹[N];社会科学报;2005年

8 杨舰;科学与人文的反思[N];光明日报;2002年

9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武夷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N];科技日报;2002年

10 于平;新人文主义的文化交响[N];中国文化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闫佳佳;新人文主义儒学—学衡派主将梅光迪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毛虹;新人文主义与梁实秋的文学批评(1919-1936)[D];重庆大学;2016年

3 乔运超;萨顿新人文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D];河南大学;2014年

4 李玉;鲁迅与中国现代新人文主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伟;梁实秋对新人文主义的解读和再造[D];北京大学;2006年

6 黄昌华;论新人文主义对梁实秋和吴宓文学观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熹;“学衡”与新人文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蔡龙威;欧文·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对吴宓和梁实秋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782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6782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e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