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论晚年孙犁文学创作中的忧思意识

发布时间:2017-08-16 11:14

  本文关键词:论晚年孙犁文学创作中的忧思意识


  更多相关文章: 晚年 孙犁 忧思意识


【摘要】:晚年孙犁的文学创作大多收录在《孙犁全集》(5—9卷)中,共计十部,又称为《耕堂文录十种》。书中记录着晚年孙犁的忧思意识,书写着对故土的追忆,对士人的哀惋,对艺术的坚守。晚年孙犁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在《乡里旧闻》系列中勾画了半百之数的乡民影像。在为故土作百年(自晚清至文革)乡民史传的同时,孙犁忧思百年乡土的贫困,忧思百年乡土伦理的崩塌,他思索着如何教化乡民,重塑乡魂。孙犁晚年浸淫古籍,通读中国士人史传,忧思千百年来士人生存境遇之残酷,忧思社会环境的恶劣。他探寻古今“士之非正命”的缘由,为改善士人的生存境况,孙犁思索着士人应注重以“修身为本”,培养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尊严,再者劝勉士人追求人格与文格的统一。“文革”结束后,“四人帮”炮制的虚假历史仍旧存在,孙犁有感于当时文学创作的虚假文风,自身推崇并践行“信史实录”的写作原则;“扫四旧”的余毒犹存,人们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孙犁身体力行,继承并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学文体,自成一格;孙犁忧思于当时“古文已是古玩,应当扫除”的言论,他坚信古人历史智慧的现实价值,坚信古人所创造的语言文字的现实价值,汲取古文言中依旧具有生命力的成分。这既是晚年孙犁对于当时几乎被破坏殆尽的优秀传统文化刻意守护的一种姿态和文化立场的抉择,也是晚年孙犁有意地促使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能够继承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晚年孙犁在追忆乡土、哀惋士人、坚守艺术的忧思意识中承担着总结经验,留存记忆,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责任,这份忧思时常以亡者之失劝谏生者,它带有显而易见的现实关怀。本文将利用新批评的细读法,在精读文本的基础上,力图做到知人论世。采取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并举,历时和共时两条线索并行的逻辑结构,对孙犁晚年创作进行多维度的解析和阐释。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检验论述的可行性,并提出适当的解决办法和建议。针对现在的研究状况,本文的研究将进行必要的继承与创新,以晚年孙犁的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合理论证晚年孙犁文学创作中在追忆乡土,哀惋士人和坚守艺术方面的忧思意识。
【关键词】:晚年 孙犁 忧思意识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7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绪论10-14
  • 第一节 晚年孙犁忧思意识的研究现状10-11
  •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意义11-14
  • 第一章 晚年孙犁忧思意识成因14-18
  • 第一节 沉湎古籍与自由言说14-16
  • 第二节 忧思意识觉醒16-18
  • 第二章 晚年孙犁忧思意识之追忆乡土18-25
  • 第一节 作百年乡民史传,呼吁乡土伦理18-22
  • 第二节 民以教化,重塑乡魂22-25
  • 第三章 晚年孙犁忧思意识之哀惋士人25-34
  • 第一节 读中国士人史传,解惑士之非正命25-28
  • 第二节 士以修身,文以身显28-34
  • 第四章 晚年孙犁忧思意识之艺术坚守34-44
  • 第一节 反对虚假,信史实录34-36
  • 第二节 文体创新,自成一格36-40
  • 第三节 注重文言,坚信现实价值40-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来华强;淳朴与美丽永存——读孙犁的散文《鞋的故事》[J];语文建设;2005年03期

2 苗清和;;美的环境造就美的极致——读孙犁的散文《黄鹂》[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 安炳三;;孙犁“老年散文”的教训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4 何希凡;程琪岚;;生命的塑造:洒向儿女都是爱——读孙犁散文《父亲的记忆》[J];名作欣赏;2009年13期

5 练清华;;试论孙犁晚年散文的闲适取向[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05期

6 吴欢章;再论孙犁的散文美[J];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06期

7 沧桑 ,易实;哲理启心智 华章溢清香——谈孙犁散文的哲理特色[J];渭南师专学报;1987年02期

8 谭解文;;孙犁新时期散文创作漫评[J];云梦学刊;1990年04期

9 万兴华;;入情、入境、入神、入理——孙犁散文的审美品貌[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2年03期

10 郎伟;;回归传统的吟唱——孙犁新时期散文创作散论之三[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傅光明;孙犁的散文[N];中国邮政报;2002年

2 刘玉山;《孙犁全集》出版感言[N];中华读书报;2004年

3 刘玉山;尽显大家风范[N];人民日报;2004年

4 张继合;六十年,,不散的风云[N];河北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张连杰;生活的沃土让群众文学生机勃勃[N];天津日报;2011年

6 刘锡庆;孙犁:散文应“取信后世”[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舒晋瑜;2014文学新书淘宝:阅读中最美的重逢[N];中华读书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展;孙犁抗日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景冰丽;孙犁晚年散文创作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2 刘亚;论孙犁创作的“中和”之美[D];延安大学;2015年

3 赵慧;论晚年孙犁文学创作中的忧思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4 何辉;孙犁晚年文学创作与文化批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樊凤金;未完成的定位:孙犁研究再认识[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6 许雅莉;孙犁晚年散文的审美取向[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7 蒲文庆;晚年孙犁散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建华;解放区时期孙犁的编辑活动与散文创作的互动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9 滕芳;狷介:魏晋气质与晚年孙犁创作[D];西南大学;2012年

10 林盼盼;论孙犁的三次精神返乡[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829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6829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d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