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寻根文学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接受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寻根文学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接受研究
【摘要】: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兴盛于20世纪50年代,自1979年被介绍到中国来以后,就一直是中国当代文学评论的焦点,中国对魔幻现实主义的研究逐步迈向一个高峰。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作家将眼光投向传统,对文学与文化中的民族传统进行艺术再造。本文系统研究中国寻根文学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接受,共分三章。第一章:“中国寻根文学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接受事实研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里,中国文学界出于身份认同、政治需要等原因把亚非拉国家视为同一战线的战友,因此逐渐开始重视对拉美文学的译介工作。中国学者大胆的走出去,在充分接触和了解研究对象的前提下,亲身体验拉美风土人情和文化风俗,推进了对魔幻现实主义的研究,加强了与魔幻现实主义的交流。中国寻根文学对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内容的接受主要表现在反映现实和孤独主题上,在艺术形式方面的接受体现在对魔幻现实主义时间观念的大胆仿写与借鉴、结构和情节的化用和打破生死界限的艺术手法。第二章:“中国寻根文学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超越”。接受主体在接受其他文化的过程中会不断地进行自我转化和变异,当变异的程度足够引发新的思想和创造,那么接受主体就完成了自身的超越。中国寻根文学作家对中国文学进行进一步反思,重新审视民族传统文化和归属,而对文本的误读也是作家们在视野的融合和反思重建中阐释、更新并完善自己的过程。中国寻根文学作家着力于对现实的观照,将不发达民族地区的贫穷状况、风俗习惯和迷信怪异等用夸张和突出的艺术方法加以表现。这一艰难的过程就是逐渐摆脱对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模仿,回归到中国传统自身文化的过程。在超越的具体表现上,中国寻根文学塑造了特殊的具有中国范式的孤独者形象——背负道德的孤独者;中国式意象的书写、鬼魂、生死轮回和风水观念等艺术表现形式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这种对本土传统文化的张扬,充分体现了中国寻根文学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超越。第三章:“中国寻根文学接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原因分析”。任何影响与接受的发生都是有条件和原因的。独特的自然生态提供给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必然具有一定的共性。相似的历史文化语境下造就的历史文明与现代与现实碰撞出激烈的火花,也为寻根文学接受魔幻现实主义创造了可能性。中国文学面对纷沓而至的文学思潮,选择了与自己现实际遇和文化底蕴相近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由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这种世界性的影响和作用,使拉美文学,尤其是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成为关注的焦点。中国悠久的魔幻文学传统符合了作家们关于文学审美的旨趣,正是中国文学本就存在的魔幻因子让急于获得身份认同的寻根作家产生强烈共鸣。同时,作为接受主体的寻根文学作家的个人意志以及作家本人的生活阅历也给寻根文学的摹仿与创新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 寻根文学 接受 超越
【学位授予单位】:吉首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7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绪论10-16
- 一、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10-12
- 二、研究现状12-16
- 第一章 中国寻根文学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接受事实研究16-24
- 第一节 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16-19
- 一、译介概况16-18
- 二、研究和交流概况18-19
- 第二节 中国寻根文学对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内容和艺术形式的接受19-24
- 一、中国寻根文学对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内容的接受19-21
- 二、中国寻根文学对魔幻现实主义艺术形式的接受21-24
- 第二章 中国寻根文学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超越24-33
- 第一节 超越的基本原理24-28
- 一、反思视野下的“误读”24-26
- 二、审美视野下的再创造26-28
- 第二节 超越的具体表现28-33
- 一、作品内容的超越28-31
- 二、艺术形式的超越31-33
- 第三章 中国寻根文学接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原因分析33-41
- 第一节 中国寻根文学接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外在原因33-35
- 一、相似的自然生态语境33-34
- 二、相似的历史文化语境34
- 三、相似的现实社会语境34-35
- 第二节 中国寻根文学接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内在原因35-41
- 一、魔幻现实主义自身的世界性声誉和影响36-37
- 二、接受主体与接收客体的魔幻审美契合37-38
- 三、中国寻根文学作家自身方面的原因38-41
- 结束语41-42
- 致谢42-43
- 参考文献43-46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楠;;中国寻根文学研究述评[J];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04期
2 贺诗泽;寻根文学文化主题形态的嬗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3 杨庆东;略论寻根文学的民族化与现代化[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张莉;在文化的规约下窒息——反观寻根文学潮流的困境[J];学术界;2003年06期
5 熊修雨;启蒙的现代意义及其偏差——论寻根文学的启蒙意义兼与“五四”启蒙运动之比较[J];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6 张厉冰;寻根文学再寻思[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刘焕芬;寻根文学中的民俗意蕴[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4年03期
8 熊修雨;论寻根文学的启蒙意义兼与“五四”之比较[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邓楠;论寻根文学的伦理道德文化主题的审视[J];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04期
10 熊修雨;寻根文学民族化追求的回顾与思考[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耿国林;;寻根文学理论的再评价[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2 赵歌东;;寻根文学在哪里迷失?——从知青心态看寻根文学的发生及取向[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仲庚;邓楠与《全球化语境下民族文化身份认同》[N];文艺报;2007年
2 廖文;重在引领[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邓榕;大陆与台湾寻根文学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周引莉;从“寻根文学”到“后寻根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邓楠;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欢;中国寻根文学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接受研究[D];吉首大学;2015年
2 秦元元;寻根文学作品中的水原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程志军;寻根文学的思想文化内涵及其价值定位[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4 王宁宁;寻根文学批评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5 陈悦;论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的启蒙内涵[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6 杜宇;人类学视野下的寻根文学研究[D];渤海大学;2012年
7 王欣;生命之维[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丽凤;寻根文学思潮新论[D];暨南大学;2010年
9 侯艳林;论寻根文学民族文化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罗丹妮;寻根文学创作的“政治无意识”[D];辽宁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994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699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