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打工文学中的空间意蕴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打工文学中的空间意蕴
【摘要】:打工文学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深度介入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书写,并与中国作为一个乡土传统浓厚的国家,与数以亿计的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化进程中所触发的强烈错位感、失重感以及身份撕裂感紧密联系在一起。打工文学所反映的价值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文学内部,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现代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遮蔽的另一面。因此,本文拟从现代与传统、城市与乡村两个维度分别展开论述,通过分析新时期打工文学中有关新生代打工者生存空间的描写,揭示出他们在城市中所处的实际位置,以及打工作者对中国现代化、城市化的某种质疑与反思。全文除绪论与结语外,主体部分为四章。第一章考察了打工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指出中国由农而城的城市化之路,以及随之产生的“民工潮”,并对打工文学作出整体概述和界定。新时期以来,农民背土离乡,走向城市,经过30多年的发展,务工群体内部代际更迭,青年打工者取代早期打工者,成为打工群体的主流。这些80后、90后的年轻打工者比起他们的父辈,融城渴望更加强烈,对城市生活方式也更加向往和认同。基于此,笔者对“新时期”界定以新生代打工者出现的时间为主,打工者则界定为农民工、城市蚁族、北漂等所组成的底层群体。着重分析探讨这段时期内打工文学中新一代打工者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生存空间困境。第二章分析了空间与打工文学之间的关系。现实中的空间剧变使得理论界对空间重新聚焦,并引发“空间转向”思潮,对空间作出再阐释,成为当代思想家认识与理解现代性的一个重要视角。而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打工者,天然和空间具有紧密联系,打工文学作者更是敏锐感受到底层打工者在现实空间中不平等、不自由的生存状态。因此,本文在空间维度下,阐述打工文学中那些具有空间因素的描写,进一步认清底层打工者,特别是新生代打工者在城乡空间下的漂泊命运,从整体空间看待打工文学。第三章结合具体作品,细致地考察了打工文学中关于打工者生存空间呈现出的四种范型:差异的空间、陌生的空间、流动的空间、怀旧的空间。分析了打工者在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传统乡村与现代城市之间二元结构矛盾下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指出底层打工者在中国城市化浪潮下被遮蔽的生存困境。第四章则是基于空间基础上,审视打工者的身份焦虑问题。他们的身份焦虑与建构危机来自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人口户籍制度;二是消费社会下,消费与空间合谋构建起一套符号差异识别系统,由社会个体的消费能力与消费选择自由度来划分其身份地位。由此引发的城乡差异、贫富差距必然导致底层打工者被排挤在城市主流空间之外,形成空间隔离状态,这种区隔不仅仅体现在地理空间上,更包括社会、经济、人际交往上的隔离。至此,从上述论述中,我们看到了底层打工者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异质化的生存困境,在空间不平等的隐喻中看到了打工阶层的不平等地位,以及打工群体在城乡空间下的漂泊命运和自我生存的焦灼心理。这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生代打工者 空间 身份认同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4
- 一、研究对象10
- 二、研究现状10-12
- 三、研究意义12-14
- 第一章 城市化背景下的打工文学14-18
- 第一节 由农而城:中国城市化之路14-15
- 第二节“民工潮”的产生与迭代15
- 第三节 新时期打工文学的整体概述与界定15-18
- 第二章 打工文学与空间体验转换18-23
- 第一节 西方传统空间理论认知18-19
- 第二节 当代空间理论转向19-21
- 第三节 空间视角下打工文学研究范式转变21-23
- 第三章 城乡二元矛盾下打工者生存空间呈现23-38
- 第一节 差异的空间:城乡之间的鸿沟23-27
- 一、城乡空间差异23-25
- 二、城市内部空间差异25-27
- 第二节 陌生的空间:双重边缘化地位27-30
- 一、打工者对城市空间的陌生28-29
- 二、徘徊于底层边缘29-30
- 第三节 流动的空间:生活永远在别处30-34
- 一、城乡空间流动31-32
- 二、追求稳定的居住空间32-34
- 第四节 怀旧的空间:对乡村的想象与重构34-38
- 一、早期想象中的乡村34-36
- 二、重构现实乡村空间图景36-38
- 第四章 空间维度下打工者自我认同焦虑与身份建构危机38-49
- 第一节 城乡户籍制度下打工者的身份焦虑38-42
- 一、“非农非城”的身份失衡感38-40
- 二、自我认同的模糊与尴尬40-41
- 三、多重身份的幻象41-42
- 第二节 消费空间与打工者身份认同42-45
- 一、消费与空间合谋42-43
- 二、消费空间中的身份建构43-45
- 第三节 空间阶层区隔45-47
- 小结47-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4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54-55
- 致谢55-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传真;曾曦;;“打工文学”为啥能一直在报摊畅销[J];中国职工教育;2008年04期
2 邓桥发;;从农民进城到“打工文学”的兴起[J];中国发展观察;2008年10期
3 彭学明;;在疼痛中苏醒和超越——深圳打工文学初探[J];理论与创作;2009年01期
4 张一文;;打工文学研究论略[J];成功(教育);2009年02期
5 周航;;“打工文学”主题谱系再探[J];理论与创作;2009年02期
6 武善增;;论“打工文学”创作的若干问题[J];文艺争鸣;2009年08期
7 敖荣祥;;对打工文学的再认识[J];文学教育(中);2010年07期
8 江腊生;;网络文化与打工文学的未来走向[J];理论与创作;2010年05期
9 马季;;“打工文学”的价值取向与发展方向[J];创作评谭;2011年01期
10 何轩;;打工文学的精神引擎——从《纪念碑》到《城市,也是我们的》[J];云梦学刊;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蒋述卓;;现实关怀、底层意识与新人文精神——关于“打工文学现象”[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4)[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打工文学”并非文学的“打工”[N];中国文化报;2004年
2 策划 邓少玲 资料统筹 易贞 范明;打造“打工文学”品牌 促进社会和谐进步[N];中国文化报;2005年
3 燕 子;打工文学潮声再起[N];中国艺术报;2005年
4 ;为打工文学立言[N];深圳商报;2000年
5 深圳商报记者 刘树德;打工文学:1985年以来[N];深圳商报;2005年
6 黄开林;打工文学能否“潮声再起”[N];深圳商报;2005年
7 深圳商报记者 张贺敏;全国打工文学论坛在深召开[N];深圳商报;2005年
8 张贺敏;打工文学如何走得更好[N];深圳商报;2005年
9 张贺敏;再过20年,打工文学会怎样[N];深圳商报;2005年
10 实习记者 任志茜;打工文学:是否代表民工话语权[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航;打工文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宋鲲鹏;王十月构建的文学世界[D];河南大学;2015年
3 吴娟;生产体系及文化政治背景下的打工文学[D];西华师范大学;2016年
4 郭子铭;新时期打工文学中的空间意蕴[D];广西师范学院;2016年
5 宫睿哲;“打工文学”的制度生产及文化政治[D];北京大学;2011年
6 郑晓明;论当下的打工文学创作[D];沈阳师范大学;2007年
7 徐贵芬;论“打工文学”的生存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超;新时期打工文学的精神世界探究[D];山西大学;2011年
9 蓝珍仔;当代“打工文学”创作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3年
10 王伟;打工文学中农民形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103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710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