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连科长篇小说文体研究
本文关键词:阎连科长篇小说文体研究
【摘要】:阎连科是河南代表作家之一,也是一位极具文体创新意识的小说家。三十年以来,他勤奋高产,笔耕不辍。自短篇起步,以中篇过渡,至今以长篇蜚声文坛,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阎连科为我们奉献了许许多多直击心灵的佳作。透过这些作品,我们看到了不曾见过的世界,有旧时东京市井中小人物的生活百态,有农民子弟、底层军人艰辛的成长历程,还有当代乡村发展的荒诞现实。从市井到乡村,从现实到魔幻,阎连科娴熟地变换讲故事的方式,以耙耧山脉为圆心渐渐耕耘出了一个自足的世界。阎连科后期的长篇小说之所以能成为创作生涯的里程碑,不仅仅因为题材有所创新,更多是由于其文体自觉意识的萌发,对他而言,单单是讲故事的方式就能催生故事本身。本文以阎连科长篇小说的文体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和结构两方面来发掘阎连科的小说特质,以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指导写作。绪论部分简单介绍作者的成长背景,对其创作阶段进行梳理,同时概述了对于阎连科长篇小说文体的研究现状,以及论题对于现实的指导意义。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围绕阎连科长篇小说的语言特点,从方言土语、修辞手法、语言风格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作者采用方言、变换辞格的效果及其意义,指出其小说语言博采众长,源于本土又高于本土,借助丰富多变的修辞手法,形成了虽显艰涩却绚烂奇谲的语言风格。第二章研究了阎连科长篇小说中体裁的杂糅,归纳出其小说与剧本、公文、诗歌或歌谣杂糅的三种现象,分析这种对传统文体的改造在文中的具体表现,赏析种种杂糅所呈现的效果。第三章以长篇小说文体创新的代表作《受活》、《日光流年》、《炸裂志》为例,分别阐述“絮言体”、“索源体”、“方志体”这三种作者独立创造的结构的词语来源,进而分析种种结构在文中的具体表现以及所含意义。结语从作家个人对于贫穷和疾病的体验、故土民间文化的熏染以及其他作家的影响三个方面来对阎连科长篇小说多元杂糅的整体特点进行归因。
【关键词】:阎连科 长篇小说 文体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5
- 一、研究背景9-10
- 二、研究现状10-14
- 三、研究意义14-15
- 第一章 阎连科长篇小说的语言特色15-34
- 第一节 语言的民间性15-20
- 一、方言口语的引入15-18
- 二、民间韵味与陌生美18-20
- 第二节 辞格的多样化20-26
- 一、多种辞格综合运用20-24
- 二、浓墨重彩中的感官体验24-26
- 第三节 语言风格26-34
- 一、繁丰绚烂27-29
- 二、生冷艰涩29-30
- 三、新奇诡谲30-34
- 第二章 阎连科长篇小说体式的杂糅34-49
- 第一节 融剧本于小说34-38
- 一、戏剧资源的匠心运用35-37
- 二、豫西情调与节奏美37-38
- 第二节 融公文于小说38-42
- 一、公文体式的翻新39-41
- 二、权力情结与人物刻画41-42
- 第三节 融诗歌/歌谣于小说42-49
- 一、耙耧民歌与文革诗歌的渗入43-46
- 二、以韵入散的叙事与抒情功能46-49
- 第三章 阎连科长篇小说的结构探索49-66
- 第一节 《日光流年》的“索源”结构49-53
- 一、前后倒置的结构安排50-51
- 二、死亡阴翳下的生命寓言51-53
- 第二节 《受活》的“絮言”结构53-58
- 一、方言词条嵌成“套盒”故事55-57
- 二、时空转换中呈现多重矛盾57-58
- 第三节 《炸裂志》的方志结构58-66
- 一、为乌有之乡立志60-62
- 二、“中国故事”的实与虚62-66
- 结语66-69
- 参考文献69-73
- 后记73-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保亮;;论阎连科小说的苦难叙述[J];名作欣赏;2006年22期
2 李丹梦;;极端化写作的命运——阎连科论[J];南方文坛;2006年06期
3 王尧;;为信仰写作——阎连科的年月日[J];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02期
4 李洱;;阎连科的声母[J];南方文坛;2007年05期
5 王晓丽;;论阎连科后期小说的命运悲剧[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阎连科作品学术研讨会[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杨亮;;一个人物,或一个世界——阎连科小说中的“人物”[J];文艺评论;2008年06期
8 阎连科;;魂灵淌血的声响——《阎连科作品集·总序》[J];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01期
9 董颖;;论阎连科小说中的恶魔性[J];名作欣赏;2008年04期
10 尚莹莹;;“用自己的嗓子唱自己的歌”——访《我与父辈》作者阎连科[J];全国新书目;2009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阎连科;姜广平;;“偶然性比必然性有更多的包容性和震撼力”[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3)[C];2012年
2 王科;;感伤:生存的无奈与生命的荒唐—评《黑猪毛 白猪毛》[A];200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3年
3 阎晶明;;生命之树的疯狂生长——评《受活》[A];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方周末记者 朝格图;作家阎连科的田园梦[N];南方周末;2011年
2 本报记者 吴小曼 整理;阎连科 渴望精神的自由[N];华夏时报;2013年
3 麦西 书评人;阎连科的“糊涂”文学观[N];中国图书商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田朝晖;阎连科:我就是个地域性作家[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5 本报记者 何瑞涓;阎连科:我们怎样写小说[N];中国艺术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舒晋瑜;阎连科:我的写作与我的倔犟[N];中华读书报;2013年
7 记者 颜维琦;阎连科新作在“炸裂”中揭开灵魂的真实[N];中华读书报;2013年
8 石剑峰;阎连科谈《炸裂志》[N];东方早报;2013年
9 李洱;阎连科的力量[N];北京日报;2004年
10 牧歌;中篇小说之王——阎连科[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鲁红霞;阎连科小说修辞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卫娟;阎连科小说的悲剧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柴丹;论阎连科作品中的女性形象[D];西北大学;2011年
3 王兆彬;论阎连科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丁一;论阎连科的土地书写[D];苏州大学;2011年
5 丁国锋;阎连科的苦难叙事[D];安徽大学;2013年
6 王晋华;论阎连科的“疼痛写作”[D];西北大学;2013年
7 邢晶;阎连科小说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8 王媛;阎连科乡土小说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9 吴宏伟;阎连科小说创作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李红红;论阎连科乡土小说的人性书写[D];南昌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362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736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