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士不遇”主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建安七子“士不遇”主题研究
【摘要】:“士不遇”,是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经常涉及到的一个问题。有才有志的士人都希望通过仕途有所作为,但由于诸多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限制,很多士人无法通过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在对建安七子的诗文进行研究时,能深切的感受到,其中多有“士不遇”的感慨。他们是建安时代七位优秀的文人代表,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都希望通过自身才学实现建功立业的愿望,但是无论是在汉末的动乱中,还是在曹操的阵营中,他们都未能通过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一生郁郁不得志。他们将“不遇”的感慨抒发于文学作品之中,借助于文字的书写来表达自己的不得志之感。这就是本论文研究的主题。文章分为绪论、一、二、三、四章及结语六部分,主要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对建安七子进行“士不遇”主题的研究。第一章,“士不遇”的渊源与建安七子“不遇”的背景。主要论述建安七子前的“士不遇”渊源和建安七子“士不遇”情结的形成。建安七子的“士不遇”情结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形成的。汉末的动乱使七子的仕途被打断,归曹后七子又与曹操的用人政策相冲突,这些都是建安七子“士不遇”情结形成的重要原因。第二章,建安七子“士不遇”概况。对建安七子“不遇”的情况进行介绍。建安七子“不遇”的概况可分为三种:才不得用、久仕不迁和获罪贬谪。第三章,建安七子“士不遇”情感表现方式。建安七子不遇的情感是类似的,但是他们表现“不遇”情感的方式却是不同的。他们表现“不遇”情感的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感“士不遇”,借以他物,别有兴寄,借他人之酒浇胸中之块垒,通过纪行、登览或刺政怨世抒发“不遇”之感这五种。第四章,建安七子“不遇”形象与“不遇”作品的文化分析。从建安七子“不遇”的形象中,可以看到建安七子身上所具有的优秀的文化品质。从其“不遇”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建安七子在“不遇”境遇下的不同的思维价值取向。这些是建安七子“不遇”形象与“不遇”作品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建安七子 士不遇 表现方式 文化意蕴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4
- 第一节 建安七子文学总体研究背景8-11
- 第二节 本文选取的研究角度——“士不遇”11-12
- 第三节“士不遇”主题研究综述12-13
- 第四节 论文整体框架构思13-14
- 第一章“士不遇”的渊源与建安七子“不遇”的背景14-22
- 第一节 建安七子前的“士不遇”渊源14-15
- 第二节 建安七子“士不遇”情结的形成15-22
- 一、动乱使七子仕途受阻16
- 二、归曹后又与曹操用人政策冲突16-18
- 三、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18-22
- 第二章 建安七子“士不遇”概况22-29
- 第一节 才不得用22-25
- 第二节 久仕不迁25-26
- 第三节 获罪贬谪26-29
- 第三章 建安七子“士不遇”情感表现方式29-40
- 第一节 直抒胸臆感“士不遇”29-32
- 第二节 借以他物别有兴寄32-34
- 第三节 借他人之酒浇心中之块垒34-35
- 第四节 纪行登览抒发“不遇”之感35-38
- 第五节“诗可以怨”——刺政怨世抒发“不遇”之感38-40
- 第四章 建安七子“不遇”形象与“不遇”作品的文化分析40-47
- 第一节 建安七子“不遇”形象的文化分析40-45
- 一、耿介不阿、坚持正义的品格40-41
- 二、执着的入仕精神和远大的政治追求41-43
- 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43-45
- 第二节 建安七子不遇作品的文化分析45-47
- 一、儒家积极进取精神45-46
- 二、道家无为思想46-47
- 结语47-48
- 致谢48-49
- 参考文献49-54
- 附录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明君;;怎样读建安七子诗[J];古典文学知识;2000年04期
2 王鹏廷;论建安七子后期文学创作的幕僚侍从色彩[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王辉斌;;建安七子作品辨伪[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李敬;;论建安七子军旅纪行赋[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5 均地;对《略论“建安七子”说的分歧和由来》的异议[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6 高敏;略论“建安七子”说的分歧和由来[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7 徐公恃;;建安七子论[J];文学评论;1981年04期
8 俞绍初;;建安七子遗文存目考[J];许昌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9 穆克宏;志深而笔长 梗概而多气——刘勰论“建安七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10 王迎喜;建安七子之死与驴叫祭奠[J];中州今古;1995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程令水;人杰地灵的神童山[N];中国档案报;2006年
2 冯立三;从继承传统开始[N];中国艺术报;2013年
3 本报实习记者 栗溶 实习生 王惠;我们是校园“生意人”[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8年
4 王景山;昌乐的诗歌大县之梦[N];中华读书报;2013年
5 山东省华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 菏泽学院原党委书记 韩广洁;漫谈菏泽文化[N];菏泽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鹏廷;建安七子述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璐璐;建安七子“士不遇”主题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2 任继明;建安七子赋论[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士君;建安七子思想研究[D];宁夏大学;2003年
4 徐娜;建安七子书信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5 董洁;论建安七子的文学地位[D];江南大学;2009年
6 李存霞;从建安七子的创作看建安时代“文学的自觉”[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何飞飞;建安七子散文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张剑雄;建安文坛深探[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37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737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