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天人视域下的魏晋名士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7 11:07

  本文关键词:天人视域下的魏晋名士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天人 魏晋名士 时间意识 空间意识


【摘要】:魏晋时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战祸连年,民不聊生。而魏晋又是一个风流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主体——名士们,个性十足、思想自由、不愿为礼教所约束,他们长期受到学界的关注,在他们身上有着多样化阐述的可能。而本论题主要借助天人关系的理论视域切入到魏晋名士的整体性研究当中,因此第一章对天人关系思想进行探源,提出了天人思想中具有“天人相分”和“天人相合”的两个发展方向,为下文阐述魏晋名士对“天人际合”的重新发现做了理论上的铺垫。第二章主要从个体维护个体生命的角度重新阐释魏晋名士。首先通过说明先秦儒家的士君子理想人格在汉末之时处于失范的状况,继而提出在皇权政治动摇的局面下,重新构建起新的士人阶层的价值观是魏晋名士迫切的课题。而这种构建于外在而言包括了士族在经济、政治、文化话语上的崛起,于其内在则是他们自身生命的自觉。第三章主论魏晋名士以玄学重新发现了“天人际合”,也以“理感”打开了天人观的新向度,从而他们的艺术精神达到了天人通化的境界。及至第四章,更进一步从天人视域观照名士的风范,从而发现他们在面对死亡时唤醒了个体生命时间意识,他们的生命自觉又表现为“悲情”的特征,又通过身体的表演消解内在的生命悲剧。第五章则主要论述魏晋名士的艺术创造,从“时空交织”的维度论述魏晋名士的诗歌、音乐、绘画、书法,这些艺术创作都表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双重交融。
【关键词】:天人 魏晋名士 时间意识 空间意识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2
  • 一、研究史回顾8-9
  •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9-10
  • 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10-12
  • 第一章“天人”思想探源12-21
  • 第一节 天人相分:理性的自觉12-16
  • 一、儒家“仁道”的发扬13-15
  • 二、道家“玄道”的建构15-16
  • 第二节 天人相合:感性的复归16-21
  • 一、两汉经学的身体化演练17-18
  • 二、谶纬神学的感官化思维18-21
  • 第二章 魏晋“名士”新释21-33
  • 第一节 士君子:王道秩序下的礼乐维护者21-26
  • 一、君子人格与王道秩序21-24
  • 二、汉末君子人格的失范24-26
  • 第二节 名士:皇权动摇中的个体生命维护者26-33
  • 一、皇权政治的动摇27-30
  • 二、魏晋名士的生命自觉30-33
  • 第三章 魏晋名士对“天人”关系的重新发现33-42
  • 第一节 天人际合:理感的融合33-37
  • 一、魏晋“天人观”的新视域34-36
  • 二、魏晋“理感论”的新向度36-37
  • 第二节 天人通化:艺术精神的发扬37-42
  • 一、自然的人化:山水以形媚道38-39
  • 二、艺术的神韵:以形写神39-42
  • 第四章 天人视域下的魏晋名士风范42-48
  • 第一节 死亡意识的唤醒:魏晋名士悲剧的内在根源42-45
  • 一、死亡:时间意识的唤醒43-44
  • 二、悲情:死亡意识笼罩下的生命自觉44-45
  • 第二节 身体艺术的表演:魏晋名士消解悲剧的超越45-48
  • 一、身体仪式的外在化表演46-47
  • 二、身体艺术的内在化超越47-48
  • 第五章 魏晋名士的“缘域”艺术创造48-57
  • 第一节 魏晋名士的山水诗创作48-51
  • 一、身体的融入山水49-50
  • 二、时间意识的融入山水50-51
  • 第二节 魏晋名士的音乐实践和乐论建构51-54
  • 一、魏晋名士的音乐实践51-53
  • 二、魏晋名士的乐论建构53-54
  • 第三节 魏晋名士的书画艺术54-57
  • 一、魏晋名士的绘画艺术54-55
  • 二、魏晋名士的书法艺术55-57
  • 结语57-58
  • 参考文献58-61
  • 附:汉魏晋时期名士一览表61-65
  • 致谢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群;魏晋南北朝的生死观[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杨永泉;论名士[J];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3 王婉婉;郭其智;;魏晋士人的时间生命意识与艺术选择[J];求索;2011年02期

4 徐国荣;六朝名士的情礼之争[J];文史哲;200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453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7453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f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