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文化地理学视域下的80年代以来的辽宁小说创作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9 19:30

  本文关键词:文化地理学视域下的80年代以来的辽宁小说创作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辽宁文学 文化地理学 文学景观 地理局限性


【摘要】:辽宁省是中国地理版图上的大省,也是中国的文化大省,辽宁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宁文学的发展,对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辽宁文学蕴含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地域文化,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又带有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从而表现为关东文化精神笼罩下的黑土地情怀。80年代以来辽宁文学在小说创作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先后出现了邓刚、孙惠芬、谢友鄞这样优秀的地域小说家,他们的作品充满蓬勃的生命力,使辽宁文学成为一种个性张扬的地域文学。因此,本文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入手,研究文化地理学视域下的80年代以来的辽宁小说创作,力图深入探索辽宁的地理文化对于作家、作品的影响,着重介绍80年代以来辽宁小说创造出的文学景观及其作用,并试图解决辽宁小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地理局限性,推动辽宁地域小说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本论文在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辽宁小说的创作和研究现状、文化地理学的界定和研究方法以及辽宁地域文学研究的意义和创新之处。文章正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辽宁地域内的历史地理因素及文学发展概况,指出辽宁地区主要由以辽西山地为代表的冀热文化辐射区、以辽北平原为代表的松辽文化区和以辽南、辽东沿海地区为代表的山东移民文化区三大文化区域组成,并简要概括其各自特点。第二部分着重论述辽宁的地理文化对辽宁文学创作的重大影响。从文化地理学角度来说,气候等地理大环境是形塑作家审美气质的首要因素;关东文化精神笼罩下的辽宁小说创作承袭了关东文化的内涵,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稳定的地域环境和多民族的文化构成催生了多元而统一的小说样式。论文第三部分对80年代以来辽宁小说创作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观进行分析,通过“迷人的海”“厚重的黑土地”“生死较量的大草原”等自然景观和“大厂”“九一八”等人文景观的描述,阐释辽宁文学景观所孕育的内在精神价值。第四章是辽宁小说创作的文化扩散研究。文本场域的趋同性与互文性、本土作家的区域隔阂、话语权力的导向作用以及大众传媒的推动力量无一不对辽宁文学的文化传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最后一部分对辽宁文学发展提出反思,指出辽宁文学发展的地域局限性以及推动其发展的意义之所在。
【关键词】:辽宁文学 文化地理学 文学景观 地理局限性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5
  • 0.1 辽宁小说创作及研究现状10-11
  • 0.2 作为研究方法的“文化地理学”11-13
  • 0.3 研究的意义及创新之处13-15
  • 1 辽宁的历史地理及区域文化15-23
  • 1.1 作为东北金三角的辽宁地理空间15-18
  • 1.1.1 文学源地:“六山一水三分田”的自然环境15-16
  • 1.1.2 文学变迁:“龙兴之地”的历史地理16-18
  • 1.2 辽宁的辖域划分与文化区域的形成18-23
  • 1.2.1 辽西:冀热文化区18-19
  • 1.2.2 辽北:松辽文化区19-21
  • 1.2.3 辽东南:山东移民文化区21-23
  • 2 辽宁地理文化与小说的艺术个性23-34
  • 2.1 东北地域风情孕育的艺术气质23-26
  • 2.1.1 慷慨激昂的创作格调24-25
  • 2.1.2 求大尚奢的艺术风格25-26
  • 2.2 关东文化精神形塑的艺术品格26-30
  • 2.2.1 豪放旷达的人物塑造26-27
  • 2.2.2 诙谐幽默的叙述语言27-29
  • 2.2.3 重“实”轻“文”的价值取向29-30
  • 2.3“移民”文化融汇的多元风格30-34
  • 2.3.1 移民文化的包容性与创作方法的多元化30-32
  • 2.3.2 多民族的共融性与人文风情的独特呈现32-33
  • 2.3.3 胶辽官话、北京官话和东北官话的兼容并包33-34
  • 3 辽宁小说的景观书写34-43
  • 3.1 辽宁小说中的自然景观书写34-39
  • 3.1.1 困苦中迸发的希望:“迷人的海”34-35
  • 3.1.2 野性与乡土的对抗:厚重的黑土地景观35-37
  • 3.1.3“生与死”的较量:科尔沁草原风情37-38
  • 3.1.4 民族融合的旷达:辽西边地奇观38-39
  • 3.2 辽宁小说中的人文景观书写39-43
  • 3.2.1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厂”描写39-40
  • 3.2.2“九一八”等战争风云展40-41
  • 3.2.3 文学景观的精神价值41-43
  • 4 辽宁文学的文化传播与扩散43-48
  • 4.1 内部流动:本土作家区域意识的表达43-45
  • 4.1.1 求“同”:文本场的趋同性与互文性43-44
  • 4.1.2 存“异”:本土作家间的区域隔阂44-45
  • 4.2 外部扩散45-48
  • 4.2.1 话语权力的导向作用45-46
  • 4.2.2 《鸭绿江》《芒种》等大众传媒的推动力量46-48
  • 5 80年代以来辽宁小说创作的文化反思48-52
  • 5.1“边缘中的边缘”:辽宁小说创作与文学发展的地理局限性48-49
  • 5.2 推动辽宁地域文学发展的意义49-52
  • 5.2.1 文学史意义:辽宁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生力军49-50
  • 5.2.2 社会意义:辽宁文学是社会前进的助推器50-52
  • 结束语52-53
  • 参考文献53-56
  • 致谢56-5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58-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秀丽;邓刚小说:都市的宁静与大海的喧嚣[J];大连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2 杨扬;一部小说与四个批评关键词——关于孙惠芬的《上塘书》[J];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02期

3 张学昕;丛琳;;打开新视阈,创造新空间——辽宁文学批评三十年[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02期

4 曾大兴;;文学景观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张祖立;;寻找精神栖居地的两个女人——评孙惠芬与素素的文学创作[J];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08期

6 史健男;;从“东北作家群”看文学地域文化特征的成因[J];党政干部学刊;2013年09期

7 宋晓庚;黑土地文学的地域特征[J];黑龙江史志;2005年05期

8 董鸿扬;;论关东文化的精神内涵、特征与现代化转型[J];理论观察;2009年01期

9 白长青;程义伟;;关东文化意识与辽宁现代文学的建构[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范庆超;;辽西乡土神韵 民间说唱风采——试论满族作家李惠文小说的语言特色[J];满族研究;201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瑞英;地域文化与现代乡土小说生命主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静;“空间转向”中的当代中国小说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红艳;“闯关东”对辽宁方言成因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550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7550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1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