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牡丹》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2 00:13
本文关键词:《绿牡丹》研究
【摘要】: 《绿牡丹》是清代出现较早的一部武侠小说,在小说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引导隋唐系列小说从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走向武侠小说的新领域,同时又对武侠小说的武林正邪、儿女侠情模式具有草创之功。自问世后,评话、戏剧、影视等艺术形式不断搬演《绿牡丹》故事,著名的剧目《宏碧缘》、《四杰村》等,至今仍在上演。但是,在小说研究领域,《绿牡丹》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相较于一些学者对《施公案》、《三侠五义》这些和《绿牡丹》同期或后期的作品不遗余力的深入研究,《绿牡丹》的研究可说是门庭冷落。 本为力图对《绿牡丹》作一个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前有引言,主体部分分为三章。 引言部分从研究价值、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三方面论述。明确《绿牡丹》在小说史、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回顾《绿牡丹》的研究历程,揭示《绿牡丹》地位重大却不受重视的矛盾现象。提出以动态的文学史考察与静态的文学特性考察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绿牡丹》。 第一章“《绿牡丹》文本分析”共分三节。考虑到《绿牡丹》在小说史上并不十分著名,在小说研究领域长期受到冷落,一些读者对这部小说还比较陌生的情况,第一节首先对《绿牡丹》的版本进行了整理和统计,并简单介绍小说内容。在对小说版本进行整理和统计的过程中,本文发现《绿牡丹》的成书当在乾隆、嘉庆年间,提出了不同于前辈学者的观点。第二节对《绿牡丹》的思想意蕴进行深入挖掘,本文认为:小说既反映了清代后期的社会现实,表现出对理想政治的探求,又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经济现实,透露和剖析了清代中后期的基本经济形势;表达了人伦关系的理想;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个性解放的思想;也存在思想的矛盾性。第三节对《绿牡丹》的艺术成就进行探讨。本文认为:《绿牡丹》一方面塑造了不同于侠义公案小说的侠客形象,回归与重建原始游侠精神。另一方面也突破清官统领侠客折狱断案、铲奸除恶的模式,采用儿女婚姻纠葛和武林争斗双线交叉模式,标志着长篇武侠小说脱离公案小说独立发展的开始,并且关注武侠小说的文类特征,注意描写武功的一招一式和武打场面。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显露出由“奇”至“真”趋势。 第二章“小说的转型——《绿牡丹》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共分三节。全章紧扣“转型”二字,第一节对隋唐系列小说的内容进行简单梳理,类型进行简单分类,比较《绿牡丹》在内容题材上与隋唐系列小说的相似与相异处,阐述《绿牡丹》不同于隋唐系列小说的文类特征,得出《绿牡丹》代表了以隋唐故事为题材的小说从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向武侠小说的转变的结论。后两节通过对《绿牡丹》与侠义公案小说、旧式言情小说进行比较研究,认为:相较于侠义公案小说充满浓厚的江山意识,《绿牡丹》将目光转向江湖世界的江湖中人,写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以及不死不休的争斗,充满浓郁的江湖气息。同时《绿牡丹》一改武侠小说不言情或少言情的传统,浓墨重彩的描写男女侠客之间跌宕起伏的爱情婚姻,塑造了既有侠肝义胆,又不乏女性特有的温柔与痴情的侠女形象。《绿牡丹》是武侠小说向武林正邪和儿女侠情模式过渡中的重要一环。最后简单分析《绿牡丹》长期得不到重视的原因。 第三章“《绿牡丹》的传播与影响”共分三节,目的在于通过整理、论述《绿牡丹》与评话、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之间交叉互动的关系,说明《绿牡丹》传播之广,影响之深远。前两节提出《绿牡丹》可能是扬州说话艺人创作、文人整理加工的小说。反过来,小说《绿牡丹》又成为曲艺艺人的底本,被历代曲艺艺人表演。特别将《绿牡丹》与《鲍福闯龙潭》进行比较研究,阐述两书在思想意蕴、人物形象、人物关系等方面的差异,认为《鲍福闯龙潭》将《绿牡丹》与隋唐系列小说相结合,出现向英雄传奇回归的迹象,并简单分析原因。第三节主要整理、统计搬演《绿牡丹》故事的戏曲剧目、戏曲形式、戏曲演员以及影视作品。
【关键词】:思想意义 艺术成就 地位 传播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7.4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8
- 引言8-12
- 第一章 《绿牡丹》本文分析12-27
- 第一节 《绿牡丹》的版本与故事梗概12-14
- 第二节 《绿牡丹》的思想意义14-20
- 第三节 《绿牡丹》的艺术成就20-27
- 第二章 小说的转型——《绿牡丹》在小说史上的地位27-39
- 第一节 《绿牡丹》与隋唐系列小说27-30
- 第二节 《绿牡丹》与侠义公案小说30-34
- 第三节 《绿牡丹》与旧式言情小说34-39
- 第三章 《绿牡丹》的传播与影响39-51
- 第一节 《绿牡丹》与曲艺39-42
- 第二节 《绿牡丹》与《龙潭鲍骆》42-46
- 第三节 《绿牡丹》与戏曲影视作品46-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6
- 致谢56-57
- 发表论文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良骏;中国古代侠义小说二题[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韩云波;义的演变与侠义文化走向江湖文化的堕落[J];川东学刊;1997年01期
3 汪聚应;清代侠义小说中侠客形象主体人格的蜕变[J];哈尔滨师专学报;1999年04期
4 黄永林;20至40年代中国武侠小说的现代转型及其特征[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常雪鹰;略论英雄儿女小说与才子佳人小说的异同[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6 曹亦冰;论中国武侠小说从古至今的演变[J];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01期
7 常雪鹰;英雄儿女小说研究回顾[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年S1期
8 常雪鹰;二十世纪《儿女英雄传》研究回顾[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9 常雪鹰;谈才子佳人小说对英雄儿女小说形成发展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杨东方;简论英雄传奇续书中的因袭问题[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本文编号:7752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775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