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铁凝的女性成长小说
发布时间:2017-09-28 08:38
本文关键词:论铁凝的女性成长小说
【摘要】:铁凝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其创作成绩显示着当代女性文学的成就。铁凝是以清新隽永的风格登上文坛的,初期发表的《夜路》、《哦,香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等作品,以诗化的语言表现了青年女性的纯真与美好,作品中充溢着自然脱俗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清新的诗意。从80年代中期开始,铁凝以一种冷峻深邃的笔触来审视女性的历史命运和现实处境,比如在《玫瑰门》、《对面》、《无雨之城》、《大浴女》等作品中,刻画了一系列复杂扭曲甚至丑陋的女性形象,以更加鲜明的性别视角和人文立场对女性的生存进行探索,展示了女性深层的欲求和主体意识,揭示了女性成长与性别等级秩序的深层关系,书写了女性主体意识的崛起与建构以及自我实现的艰难历程。她的小说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和鲜明的现代意识,在某种意义上达到了当代女性文学的创作高度。本文从成长小说的概念流变、铁凝成长小说的文化内涵与批判主题、叙事策略与叙事特征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女性成长的特殊内涵。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阐明选取铁凝的女性成长小说作为研究内容的原因与意义,简要梳理学术界对铁凝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为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二、三、四章。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简要介绍成长主题与铁凝的小说创作关系,论述成长主题在女性创作中的发展过程,尝试探寻女性“成长”的艰难历程,简要梳理中西方“成长小说”的概念流变。第二章从铁凝女性成长小说的文化内涵与批判主题出发,以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础,参照社会价值体系,对铁凝成长小说中的家庭成员关系进行分析。在文本中,女性对父亲的态度并不是单一的,既有依恋又有审视;铁凝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也具有双重性,既有对传统母亲的赞美,又有对现实母亲的“审丑”;姐妹之间既有矛盾又有相依相偎,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来详细论述姐妹情谊。第三章从铁凝女性成长小说中女性自身的成长维度进行考究,细致分析铁凝女性成长小说的叙事策略。长久以来,女性的身体一直作为被遮蔽的对象存在着,铁凝突破传统的写作范畴,对女性的身体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本体欲望都进行了详细描写,展示了女性在文化制约中的压抑成长。第二方面以铁凝对“文革”的记忆作为社会背景,通过对文革时期社会状态的论述来表现女性的另类成长。第三方面从对女性自身的反思来揭示女性在成长过程中的艰难。第四章主要论述铁凝女性成长小说的叙事特征。借鉴叙事学原理,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来感受铁凝多彩的叙事魅力,从意象的精心选择、视角的转换运用、人称的互相补充、语言的变异表达等方面来分析铁凝成长小说的独特的叙事特征。最后一部分为论文的结语,在结语中对铁凝的女性成长小说做出总结,对铁凝关于女性成长的探索做出评价,对女性的成长写作做出展望。总体而言,本文将从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两大方面对铁凝的女性成长小说进行探索,通过分析感受女性特殊的成长历程。
【关键词】:铁凝 女性 成长小说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第1章 成长主题与铁凝的小说创作11-19
- 1.1 女性与成长小说12-14
- 1.1.1 成长主题在女性文学中的发展12-13
- 1.1.2 女性“成长”的特殊内涵13-14
- 1.2 成长小说的概念流变14-19
- 1.2.1 西方“成长小说”概念流变14-15
- 1.2.2 中国“成长小说”概念流变15-19
- 第2章 铁凝成长小说的文化内涵与批判主题19-31
- 2.1 对父亲形象的双面审视19-23
- 2.1.1 “恋父”20-21
- 2.1.2 “审父”21-23
- 2.2 对母亲谱系的两重书写23-27
- 2.2.1 对传统母亲的赞美与审视24-25
- 2.2.2 对现实母亲的“审丑”意识25-27
- 2.3 对姐妹关系的多角度叙述27-31
- 第3章 铁凝成长小说的叙事策略31-41
- 3.1 女性成长的身体叙事31-34
- 3.2 女性成长的文革叙事34-37
- 3.3 女性成长的反思叙事37-41
- 第4章 铁凝成长小说的叙事特征41-55
- 4.1 意象的精心选择41-44
- 4.1.1 棉花41-42
- 4.1.2 镜子42-44
- 4.2 视角的转换运用44-48
- 4.2.1 成人/儿童视角44-46
- 4.2.2 人称的互补46-48
- 4.3 语言的变异表达48-55
- 4.3.1 话语反复48-49
- 4.3.2 话语掩饰49-52
- 4.3.3 句读变异52-55
- 结语55-57
- 参考文献57-61
- 致谢61-6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云;翩翩起舞的小说家铁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本文编号:9348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934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