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魏晋诏体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8 11:08

  本文关键词:魏晋诏体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魏晋 诏体 源流 内容 特点 文化


【摘要】:诏体——我国封建时代帝王向臣民发布命令的一种文体形式,从秦代正式形成到清代衰亡,它代表着帝王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诏源《尚书》,轩辕唐虞时代的“命”是诏体的间接源头,三代的“诰”、“誓”、“命”是诏体的直接源头;周代是诏体形成的重要时期,秦代始皇改“命为制,令为诏”,诏体初步形成。魏晋是诏体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诏书按不同的写作主体可分为帝王诏、代言体诏书、后妃诏和矫诏,按不同的功能可分为大赦诏、罪己诏、求贤诏、征伐诏和遗诏等。中正严谨、弘雅温丽是魏晋诏书语言的总体风格,但不同内容的诏书,风格也有所区别,各个帝王的诏书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貌。在语体上,魏晋诏书呈现出骈体与散体并存的特点,从纵向看,曹魏诏书多散体,两晋诏书多骈体;从横向看,有关日常事务处理的诏书多为散体,涉及到庄严政治事件的诏书多为骈体。诏体与时代文学、儒学、玄学以及与佛教和道教思潮之间有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在统治者爱好和提倡文学的曹魏时期,诏体对文学的影响强烈,反之,在统治者不擅文辞或漠视文学的两晋时期,文学对诏体的影响则更强。魏晋时期儒学衰微,取而代之的玄学在两晋时期开始迅猛发展,西晋名教与自然合二为一,东晋山水审美进入清谈领域。三国时期佛教和道教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东晋时期,佛道得到了统治者的普遍崇信。这些社会思潮的兴衰在魏晋诏书中都有所反应,而诏书的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反过来也加速了各种思潮的兴盛或衰落。通过对部分诏书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分析,以及它与时代文学、社会思潮的关系来看,诏体的确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有些诏书还是文学色彩浓郁的优秀之作。
【关键词】:魏晋 诏体 源流 内容 特点 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2
  • 第1章 诏体源流12-24
  • 1.1 诏体释名与原始12-19
  • 1.1.1 诏体含义12-14
  • 1.1.2 诏体源流14-19
  • 1.2 诏体的草拟与保存19-24
  • 1.2.1 魏以前诏体的草拟与保存19-21
  • 1.2.2 魏晋诏体的草拟与保存21-24
  • 第2章 魏晋诏体创作24-39
  • 2.1 魏蜀吴诏体创作24-27
  • 2.1.1 曹魏诏体创作24-26
  • 2.1.2 蜀吴诏体创作26-27
  • 2.2 两晋诏体创作27-30
  • 2.2.1 西晋诏体创作27-29
  • 2.2.2 东晋诏体创作29-30
  • 2.3 魏晋诏体分类30-39
  • 2.3.1 按写作主体分类30-35
  • 2.3.2 按诏体功能分类35-39
  • 第3章 魏晋诏体的布局、文辞与总体特点39-58
  • 3.1 诏体的结构布局39-44
  • 3.1.1 文本格式39-40
  • 3.1.2 内容安排40-44
  • 3.2 诏体的语言风格和语体风格44-48
  • 3.2.1 中正严谨,,弘雅温丽44-46
  • 3.2.2 骈散相间,古雅并存46-48
  • 3.3 诏体语言的形象性与抒情性48-53
  • 3.3.1 诏体语言的形象性48-51
  • 3.3.2 诏体语言的抒情性51-53
  • 3.4 魏晋诏体的总体特点53-58
  • 3.4.1 诏体的共同特点54-55
  • 3.4.2 魏晋诏体的独特性55-58
  • 第4章 魏晋诏体与时代主流文化58-71
  • 4.1 魏晋诏体与时代文学58-62
  • 4.2 魏晋诏体与文学思潮62-66
  • 4.2.1 从诏书内容看儒学的衰微62-64
  • 4.2.2 从诏书内容看玄学的兴盛64-66
  • 4.3 魏晋诏体与佛道的兴盛66-71
  • 结语71-72
  • 参考文献72-75
  • 致谢75-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子今;;再议曹操高陵葬制——以对曹丕黄初三年诏的分析为中心[J];南都学坛;2010年04期

2 刘湘兰;;论诏书的文体形态[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芳池;《悬泉诏书》整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2 李方晓;刘宋诏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354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9354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a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