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唐诗宋词温度隐喻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1 21:08

  本文关键词:唐诗宋词温度隐喻对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温度词 唐诗 宋词 概念隐喻


【摘要】:唐诗和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瑰宝,都是中国优秀的文学遗产。当前,对唐诗和宋词的研究不胜枚举,主要涉及鉴赏、意象、流派、翻译等,而对二者的温度隐喻研究尚为少见。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对唐诗宋词中的温度词语料进行穷尽性的分析,确立唐诗与宋词中涉及的温度概念隐喻并分析各个隐喻的目标域与源域之间的投射特点,然后对唐诗与宋词中涉及的温度概念隐喻、冷暖意象进行比较,并从人的基本经验、时代与文化背景等角度出发,分析异同产生的经验基础。认知语言学认为,身体体验是形成抽象概念的基础,人们常用基于身体体验的概念表达非身体体验的概念,即用更具体的概念表达抽象的概念。作为人的基本认知域之一,温度概念可以通过隐喻投射到温度感知以外的概念域。为了更为系统地比较唐诗与宋词中涉及的温度隐喻的异同,本文将温度词分为热感温度词和冷感温度词两类来进行研究。本文语料来源于《全唐诗》与《全宋词》,从具有代表性的文人如李白、杜甫、柳永、李清照等14人的3,636首诗和2,227首词中筛选出含有温度词的句子并进行分类整理后,通过对所选语料的系统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唐诗和宋词中温度概念隐喻投射范围大同小异,如感情、视觉、事物的状态、疾病等9个概念域在唐诗和宋词中都有所涉及,但宋词中出现的态度域并没有出现在唐诗中。同时,同一投射范畴中的具体映射在唐诗和宋词中也有所区别,例如,当温度域投射到事物的状态域时,唐诗中的映射更倾向于萧条的状态,而宋词中的映射则更倾向于凝固的状态。(2)唐诗和宋词中冷觉温度词出现的频率都高于热觉温度词,相对于唐诗,在宋词中冷觉温度词出现的频率更高。(3)唐诗和宋词中冷觉温度词多用来表示消极概念,如坏的情绪、冷漠的态度等。唐诗中的热觉温度词多倾向于表示消极概念,如焦虑的情绪,生活的艰辛等,而宋词中的热觉温度词多用来表示积极概念,如愉快的情绪、温和的性格等。(4)共同的身体体验、语言文化的传承、特殊的时代背景、个人生活经历以及诗歌的风格等原因分别造成了上述异同的产生。总之,本文通过对唐诗与宋词中代表性人物的诗词所涉及的温度隐喻进行量化统计与分析比较,揭示了唐诗与宋词中温度概念系统的建构特点,反映了其中冷暖意象的呈现特征并探究了其成因。本文的研究发现进一步验证了人类的认识基于身体体验和生活经验的观点,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隐喻的认知研究,并为唐诗和宋词的赏析及翻译等提供了一些认知语言学上的理论依据。另外,理解唐诗宋词中的温度隐喻义有助于汉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这些诗词,同时也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开展,进而有效地推广汉语,传播中国古代文化,加深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温度词 唐诗 宋词 概念隐喻
【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5;I207.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Introduction11
  • 1 Research Background11-12
  • 2 Research Significance12-13
  • 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3-15
  • Chapter 1 Literature Review15-21
  • 1.1 Review of Cognitive Studies of Temperature Words15-18
  • 1.2 Review of Cognitive Studies of Tang Poems and Song Lyrics18-21
  • Chapter 2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21-36
  • 2.1 Main Point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21-31
  • 2.1.1 Working Mechanism of Conceptual Metaphor22-26
  • 2.1.2 Features and Classifications of Conceptual Metaphor26-29
  • 2.1.3 Experiential Basis of Conceptual Metaphor29-31
  • 2.2 Metaphor and Poetry31-33
  • 2.2.1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phor and Poetry31-32
  • 2.2.2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Poetry32-33
  • 2.3 Research Methodology33-36
  • 2.3.1 Building of the Closed Corpus33
  • 2.3.2 Data Processing33-36
  • Chapter 3 Analysis of Temperature Metaphors in Tang Poems and Song Lyrics36-61
  • 3.1 Temperature Metaphors in Tang Poems36-50
  • 3.1.1 Heat Sensation Metaphors36-41
  • 3.1.2 Cold Sensation Metaphors41-49
  • 3.1.3 Summary49-50
  • 3.2 Temperature Metaphors in Song Lyrics50-61
  • 3.2.1 Heat Sensation Metaphors50-54
  • 3.2.2 Cold Sensation Metaphors54-58
  • 3.2.3 Summary58-61
  • Chapter 4 Comparison between Temperature Metaphors in Tang Poems and Song Lyrics61-78
  • 4.1 Comparison of Temperature Metaphors in Tang Poems and Song Lyrics61-66
  • 4.2 Analysis of Reasons fo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66-76
  • 4.2.1 Reasons for Similarities66-69
  • 4.2.2 Reasons for Differences69-76
  • 4.3 Summary76-78
  • Conclusion78-80
  • Bibliography80-84
  • Acknowledgements84-85
  • Appendix85-8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主持参加的科研项目85-86
  • 中文详细摘要86-9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覃修桂;李颖杰;;英语温度域的意象图式及其隐喻系统[J];当代外语研究;2014年06期

2 何雨婷;;唐诗中的概念隐喻研究[J];海外英语;2013年20期

3 雷丹;覃修桂;;体验认知视角下“热”的概念隐喻——一项英汉对比实证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3年03期

4 王奇;;唐诗宋词中“雪”的多义系统的隐喻和转喻分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11期

5 孙毅;朱文静;;习语的认知隐喻学机理读释——基于“冷(cold)”语料的汉英对比研究[J];外国语文;2011年06期

6 黄月华;白解红;;概念隐喻理论在多义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J];汉语学习;2011年06期

7 唐树华;董元兴;李芳;;构式与隐喻拓展——汉英温度域谓语句形容词隐喻拓展差异及成因探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8 龚丽;;基于语料库的“冷”的隐喻概念汉英对比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7期

9 林丽君;;唐诗中“草”的隐喻认知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10 董粤章;张韧;;多义范畴习得与使用的语义—语用模型——HOT范畴的个案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本文编号:9556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9556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7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