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扬州到上海:近代转型期的江南城市书写——以《风月梦》和《海上花列传》为例
本文关键词:从扬州到上海:近代转型期的江南城市书写——以《风月梦》和《海上花列传》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风月梦》 《海上花列传》 江南 城市 转型
【摘要】:晚清小说《风月梦》和《海上花列传》分别以扬州和上海为叙事背景,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城市意象的展示,揭示了近代转型期江南城市的不同转变。前者对扬州城市意象的书写反映出作者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追怀,向传统价值观念的回归。而后者对上海城市意象的书写中则表达了作者对现代都市生活形态的认可,对现代都市价值观的认同。在这两种不同的城市书写中,一方面反映了近代转型期江南城市向现代形态的转变过程;另一方面也传达出作者对现代都市价值观念的某种认同。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文学院;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东亚系;
【关键词】: 《风月梦》 《海上花列传》 江南 城市 转型
【分类号】:I207.41
【正文快照】: 作为晚清世俗小说的代表作,《风月梦》和《海上花列传》以极具地域色彩和时代气息的形式分别展现了19世纪晚期中国江南城市的特定生活景象。尽管因其题材的特殊性,后世的小说研究者大都把这两部作品归入“狭邪小说”一类,但还是有研究者认为,《风月梦》与《海上花列传》并不同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丽萍;二十世纪《海上花列传》研究综述[J];语文学刊;2005年03期
2 吴丹;;从归退到同化——浅析《风月梦》、《海上花列传》都市中的乡下人转变[J];青年文学家;2009年19期
3 卫旅顺;论《海上花列传》[J];沧桑;2002年04期
4 张春田;从《海上花列传》看“日常生活”的再发现[J];中文自学指导;2003年05期
5 樊玉梅;刘上生;;《海上花列传》青楼世界的都市文化特征[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范伯群;;《海上花列传》:现代通俗小说开山之作[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03期
7 马峗;;《海上花列传》中“阿”的用法探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仇f ;;试论《海上花列传》中的时空形式[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马利亚;;二十世纪《海上花列传》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6期
10 李彦东;;再论《海上花列传》的风格及语言[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栾梅健;;论《海上花列传》的断代价值[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栾梅健;论《海上花列传》的断代价值[N];文艺报;2006年
2 ;《海上花列传》与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N];文汇报;2006年
3 徐可;方言应为作品添彩而不添堵[N];文艺报;2014年
4 张弘;二月:又一位美女主讲人登场[N];北京日报;2007年
5 郜元宝;说沪语·写沪语·沪语文学[N];文学报;2013年
6 赵畅;书店 城市的灵魂[N];光明日报;2004年
7 陈晓明;“老树着花”多少春[N];人民日报;2013年
8 陈晓兰;穿越时空、性别与城市[N];中华新闻报;2007年
9 上海财经大学 柳岳梅;张爱玲注释《海上花列传》[N];社会科学报;2006年
10 南方周末记者 王寅;盖棺论不定张爱玲[N];南方周末;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佳文;《海上花列传》吴方言词语释证[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欧阳丽花;《海上花列传》的上海叙事[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3 吴肇莉;论《海上花列传》的时空形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爱红;《海上花列传》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D];山东大学;2005年
5 樊玉梅;《海上花列传》的叙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袁春蓉;《海上花列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马利亚;《海上花列传》中的女性空间[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杨靓靓;《海上花列传》的时代性和创新性探析[D];华侨大学;2012年
9 厉倩;《海上花列传》中的海派文化研究[D];北方民族大学;2013年
10 李萧然;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562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956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