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从“十七年”到1980年代的散文创作嬗变

发布时间:2017-10-07 07:03

  本文关键词:从“十七年”到1980年代的散文创作嬗变


  更多相关文章: “十七年” 1980年代 散文 嬗变


【摘要】:中国当代散文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其中在建国后的“十七年”时期到1980年代这一历史阶段之中,散文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地改变。本研究以“十七年”到1980年代的散文创作嬗变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对散文文本的分析阅读,力求对两个时期散文嬗变发生的时代文化语境、散文观念、立意题材、艺术手法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的阐释,试图探究散文嬗变与社会时代历史之间的密切联系,挖掘“十七年”时期的散文与1980年代散文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追问嬗变所显示出社会历史时代与文学艺术发展之间复杂的互动关联。本研究除绪论外,由五部分组成。绪论主要介绍“十七年”和1980年代的中国当代散文的研究现状以及选题的依据和价值意义,为本研究的展开提供坚实有效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第一章以“十七年”到1980年代散文嬗变所发生的时代语境为切入点,在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探究时代发展变化与文艺政策的调整以及作家文化品格重塑之间的内在关联,为“十七年”到1980年代散文的嬗变研究夯实了基础。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作为研究的主体部分,分别从散文观念、立意题材和艺术方式等方面入手,对从“十七年”到1980年代散文创作的变化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阐释。其中,第二章从“散”与“不散”的散文论争、“泛化”到“窄化”的散文界定以及从一元到多元的散文追求三个方面阐释、分析散文观念的嬗变;第三章分别从红色革命历史主题由确立到式微、历史文化意识重新崛起与由聚焦军事、建设题材到关注个体经验书写等几个方面,阐释在“十七年”时期到1980年代这一历史区间散文所经历的宏大主题被解构、被质疑以及取材视角日渐微观化的转变过程;第四章对散文艺术方式嬗变的论述则通过从对细节性真实与典型化手法进行崇高化抒情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坚守到与多种文学艺术形式的多元化融合的转变完成。该章提出这样的观点,即在“十七年”时期,散文在坚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大纛之下,重视细节的真实和典型化手法的运用,重视散文意境的营造和追求抒情的崇高化,而到了1980年代,散文创作主体力图寻求散文艺术方式的突破与创新,他们弱化语言形式的技巧性,重视“独白”手法和心理情绪结构模式的运用,将小说、诗歌、绘画等其他艺术门类中的艺术技巧融入散文的创作中,并自觉借鉴蒙太奇、意识流等西方文学艺术手法。第五章试图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从理性反思的层面对中国当代散文的嬗变予以整体观照,针对当代散文发展存在对时代、政治与审美矛盾变奏的困惑,散文批评和理论薄弱形成的桎梏等问题,得出未来的散文只有从复杂矛盾的困惑中走出来,同时弥补散文批评与理论的不足,才能走向多元开放和超越创新的结论。结束语部分从整体上对研究进行了审视,在发现自身缺陷不足的同时,也希望本研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能有更多研究者将批评的目光聚焦于90年代之前的中国当代散文研究中,使中国当代散文的研究能更加深化、系统、全面。
【关键词】:“十七年” 1980年代 散文 嬗变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6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7
  • 0.1 研究现状10-15
  • 0.2 选题依据与价值意义15-17
  • 1 时代语境之变:从“十七年”到1980年代的历史转型17-27
  • 1.1 改革开放的春风与文艺政策的调整17-20
  • 1.2 作家文化品格的重塑与讲真话、抒真情20-24
  • 1.2.1 作家文化心理与价值诉求的转换20-22
  • 1.2.2 重放的鲜花:讲真话、抒真情22-24
  • 1.3 从禁锢走向突围的1980年代散文24-27
  • 2 观念之变:散文本体意识的失落与复归27-39
  • 2.1 “散”与“不散”的散文论争27-31
  • 2.1.1 “形散神不散”的提出与争议27-29
  • 2.1.2 时代精神的传达与散文观念的固化29-31
  • 2.2 “泛化”与“窄化”的散文界定31-36
  • 2.2.1 纪实性与抒情性的杂糅31-35
  • 2.2.2 报告文学的剥离与独立35-36
  • 2.3 从一元到多元的散文追求36-39
  • 3 选材立意之变:宏大主题的弱化与取材视角的微观化39-60
  • 3.1 色历史革命:从确立到式微39-43
  • 3.1.1 艰难斗争岁月的回忆记录40-41
  • 3.1.2 革命理想精神的崇高激扬41-42
  • 3.1.3 “后革命”时代宏大历史主题的式微42-43
  • 3.2 文化历史反思:从摒弃到复归43-48
  • 3.2.1 苦难历史见证的反思批判44-46
  • 3.2.2 民族文化审视的承继开拓46-48
  • 3.3 个体经验的书写:从遮蔽到确证48-60
  • 3.3.1 军事、建设题材的聚焦与社会群体的言说49-52
  • 3.3.2 日常生活题材的拓展与自我意识的抒发52-60
  • 4 艺术方式之变:从单一到丰富的表现方式60-73
  • 4.1 “十七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独尊60-63
  • 4.1.1 细节的真实与典型化的手法60-62
  • 4.1.2 意境的营造与崇高化的抒情62-63
  • 4.2 1980年代:现代散文艺术方式的回归与突破63-73
  • 4.2.1 去伪存真的语言形式63-65
  • 4.2.2 第一人称的自我“独白”65-66
  • 4.2.3 心理情绪型的结构模式66-68
  • 4.2.4 小说、诗歌、绘画等新元素的融入68-71
  • 4.2.5 蒙太奇、意识流等现代技巧的借鉴71-73
  • 5 追问反思:散文嬗变的价值与问题73-78
  • 5.1 散文的困惑:时代、政治与审美的矛盾变奏73-74
  • 5.2 散文的桎梏:散文批评和理论的薄弱74-76
  • 5.3 散文的突围:多元开放与超越创新76-78
  • 结束语78-79
  • 参考文献79-84
  • 致谢84-8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8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剑晖;;新时期散文观念与散文论争[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2 昌切,李永中;论十七年文学的文学史叙述——从《中国当代文学史稿》到《中国当代文学史》[J];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02期



本文编号:9875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9875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a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