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诗群”诗歌创作研究
本文关键词:“西南诗群”诗歌创作研究
【摘要】:“西南诗群”是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十余年间,活跃在祖国西南川滇康藏地区的一批年轻诗人,主要代表性诗人有公刘、白桦、顾工、周良沛、梁上泉、杨星火、高平等。“西南诗群”诗人创作了大量以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这些诗作充满“异地想象”的意味,构建起一个诗意世界以对抗政治的喧嚣与纷扰。“西南诗群”创作的兴起、式微与时代的发展紧密关联,具有重要的文学史研究价值。迄今,学界对“西南诗群”的整体性研究甚少,弱化了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与价值。本文尝试从“西南诗群”产生的诗学生态、“西南诗群”诗歌的艺术风格和“西南诗群”传递出的文化诉求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主要运用文艺学、美学相关的理论,重点运用文本细读法、文献法、社会历史研究法等方法展开研究。从文学史、文艺学和文学社会学的角度对“西南诗群”进行观照,彰显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与意义,藉由对“西南诗群”的研究,开掘现代诗歌创作的民族化路向。通过梳理“西南诗群”诗歌中体现出的少数民族元素、地域风格和时代风格,分析“西南诗群”诗歌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探讨诗人生活地域在当时政治环境下对诗歌创作的影响,以及诗歌作为抒情性文学作品在精神层面上对现实生活进行审美改造的功能。
【关键词】:“西南诗群” 诗学生态 艺术风格 审美自由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导论8-16
- 一、选题依据与价值8-10
- (一) 选题的缘由8-9
- (二) 选题研究的价值9-10
- 二、选题研究现状与探索10-16
- (一) 研究综述10-13
- (二) 主要研究方法与理论视角13
- (三) 学术构想、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和难点13-16
- 第一章 “西南诗群”的诗学生态16-29
- 一、政治生态:五十年代的文化与社会环境17-22
- (一) “百花齐放”与“万马齐喑”17-19
- (二) 社会主义建设与靖边戍土19-22
- 二、文化生态: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空间22-29
- (一) 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22-25
- (二) 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氛围25-29
- 第二章 “西南诗群”的艺术风格29-45
- 一、“西南诗群”的民族风格:素朴与清新30-34
- (一) 素朴的语言表达30-32
- (二) 清新的爱情诗32-34
- 二、“西南诗群”的地域风格:奇丽与刚健34-39
- (一) 观照自然的规律与美34-37
- (二) 抒发边疆军人的情怀37-39
- 三、“西南诗群”的时代风格:昂扬与深沉39-45
- (一) 对新生活的歌咏40-41
- (二) 对主流话语的顺应与反叛41-45
- 第三章 “西南诗群”的多重诉求45-55
- 一、爱国主义抒情与民族认同感的表达45-50
- (一) 爱国主义情怀的抒发45-48
- (二) 民族认同感的表达48-50
- 二、构建诗意的世界以对抗政治的喧嚣50-55
- (一) 诗对生活的审美改造50-52
- (二) 诗意世界里的心灵自由52-55
- 结语55-60
- 一、“西南诗群”的诗与思55-56
- 二、少数民族民间传说的艺术生命力56-60
- 参考文献60-65
- 在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65-66
- 致谢66-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兴富;;追赶太阳的诗人——评李光武诗歌创作[J];绿风;2005年06期
2 刘恩波;;沉默在诗歌中处处出现——略说赵明舒的诗歌创作[J];诗林;2006年02期
3 ;“陆健诗歌创作研讨会”在京举行[J];诗刊;2007年12期
4 刘晶林;;主、客观的遇合与诗歌空间的拓展——评孔灏近期的诗歌创作[J];诗刊;2008年22期
5 徐琴;;诗歌的精神与陈跃军的诗歌创作[J];西藏文学;2013年01期
6 晏明;;我改变了对民歌的看法[J];诗刊;1958年10期
7 李清联;;关于工人诗歌创作提高的问题[J];诗刊;1960年04期
8 孙建军;女巫的歌唱——靳晓静近期诗歌创作简评[J];当代文坛;2000年06期
9 张明;铁依甫江新时期诗歌创作简论[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10 张明;从“小毡房”走向深广的空间──库尔班阿里新时期诗歌创作刍议[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华;;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诗歌创作的认知规律——以“思想之狐”为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沈思;;诗缘比夏天更热——辛笛诗歌创作六十周年研讨会侧记[A];看一支芦苇——辛笛诗歌研究文集[C];2012年
3 黄明仲;;关注社会民生 追赶时代浪潮——关于诗歌创作的浅述[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7年务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杨振昆;;诗歌创作谈片[A];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选[C];2007年
5 涂鸿;;新时期中国当代西南地区民族诗歌创作的现代意识(摘要)[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士杰;;辛笛诗歌创作70年研讨会综述[A];看一支芦苇——辛笛诗歌研究文集[C];2012年
7 王士强;;独特立场·“爱与死”·才华——漫议李小洛的诗歌创作[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李小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亮;;写作:一种永不停息的探索——梁小斌诗歌创作研讨会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五辑)[C];2008年
9 涂鸿;;论新时期四川(含重庆)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的现代意识[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1)[C];2007年
10 ;“思想之狐”的认知语言学分析——兼论诗歌创作的认知规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群;陆健诗歌创作研讨会综述[N];文艺报;2007年
2 陕西省作协理事、宝鸡市作协主席、中国作协会员 景斌;宝鸡诗歌创作简述[N];宝鸡日报;2010年
3 记者 王杨;直面诗歌创作多种实践[N];文艺报;2011年
4 ;上海诗歌界探讨如何让诗歌创作走出困境[N];文艺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张滢莹;诗歌创作不应与时代割裂[N];文学报;2009年
6 记者 安普忠 傅强;李瑛诗歌创作座谈会在京举行[N];解放军报;2011年
7 李继耐;在李瑛诗歌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文艺报;2011年
8 匡生元;“废话体”:诗歌创作的颓唐[N];深圳商报;2012年
9 匡生元;诗歌创作的探索不能误入歧途[N];太原日报;2012年
10 记者 李君光 实习生 韩璐;北海系诗歌创作的富矿之城[N];北海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申欣欣;美术背景·艺术理念·诗歌创作[D];复旦大学;2010年
2 常为群;西晋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邵炳军;周“二王并立”时期诗歌创作时世考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0年
4 郝红霞;中晚唐文学的南方化[D];复旦大学;2012年
5 祝伊湄;张之洞诗学及诗歌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立英;元和诗坛[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茜;新时期(1977-1989)甘肃诗歌创作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2 张杨;孟郊与佛教[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3 姜卓;唐代长安寺观与诗歌创作[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媛;唐代池州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林蔚;王韬诗歌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6 萨日那;多兰诗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7 万应;北宋“二刘”与“三孔”诗歌创作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8 柯轲;“西南诗群”诗歌创作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5年
9 刘文辉;唐代皇子的教育与诗歌创作[D];西北大学;2012年
10 韩安逸;南朝群体性诗歌创作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883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988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