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对朱光潜前期美学的基础性影响
本文关键词:论康德对朱光潜前期美学的基础性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康德 克罗齐 非功利 崇高 文艺与道德 目的论
【摘要】:本文在细读朱光潜1949年前的美学文献基础上,全面梳理了前期朱光潜美学与康德的关系及其变化,证明了康德美学对朱光潜美学思想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影响:虽然朱光潜前期(1949年前)美学呈现出审美心理学的特色,表面上看受克罗齐影响颇为明显,但是这一切都是在接受了康德美学之后的选择性接受。康德美学对朱光潜的基础性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康德非功利—形式主义美学以及"崇高"理论的接受。但是,朱光潜对康德美学并非一直坚信不疑,30年代后半期逐渐怀疑起康德非功利学说的合理性来。但不论是认同还是怀疑,朱光潜始终对康德美学及其哲学体系知之不深,存在着明显的误读。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康德 克罗齐 非功利 崇高 文艺与道德 目的论
【基金】:教育部哲社研究后期项目“多元理论交往对话中的朱光潜美学研究”(编号:11JHQ028) 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多维美学思潮对话中的朱光潜美学”(编号:12YS002)资助
【分类号】:B83-0;B516.31
【正文快照】: 朱光潜美学深受克罗齐美学的影响,这似乎是不争的事实,甚至并不研究美学的小说史家夏志清也称朱光潜为“克罗齐派第二流的美学家”(夏志清96)。朱光潜无论在其六十多年美好生涯事,对克罗齐美学的译介与接受、还是质疑与批判,“克罗齐”都是一个被高高擎起的标志。或许克罗齐的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春燕;;生活审美化时代的艺术危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薛雯;朱光潜的文艺与道德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钟名诚;;中西交融的散文艺术观——朱光潜的散文思想与创作实践[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中的科学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雪文;趋于人生的艺术,趋于艺术的人生——谈朱光潜的散文观与散文创作[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郭世轩;;消费社会下的文学经典阅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陈琰;;桐城派文论对朱光潜的影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薛磊;;论书评写作的公正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方国武;;《淮南子》文艺理想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蒯群;;荷尔德林诗观浅论——兼析其对中国现代诗歌现状的启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以爱;;钱穆论政教关系[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杜蕾;;“译”犹未尽——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钟名诚;;论朱光潜美学思想改造的三个层面[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王云;;消极补偿:中国特色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实践[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5 王馨曼;;马克思《手稿》与中国美学热[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2[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7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朱羽;“社会主义”与“自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双花;可能与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毛德胜;苏洵古文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艳艳;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语文试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斗格吉;论《朗萨雯波》的悲剧色彩[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孔元元;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现代翡翠制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4 刘展;现代安徽诗人诗学批评[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丽芳;生态美学视阈下的沈从文小说创作[D];南昌大学;2010年
6 庄宽;朱自清“透彻了解”阅读教学观刍议[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陈丽;孟超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吴婷婷;解放与束缚[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亚明;批评之美:《咀华集 咀华二集》的批评文体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范琦;当代风景建筑地域性表达与创作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昌树;康德美学中崇高特征论[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曹俊峰;试析康德美学中的若干矛盾[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6期
4 黄皎碧;康德美学和崇高美学[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5 申扶民;;康德哲学与美学的生态人本主义思想[J];学术论坛;2007年11期
6 王为民;康德的崇高理论[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7 张荣生,齐秀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谈乔守山的诗[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3期
8 闫秋红;雄奇悲凉的意象世界——论张承志小说的诗化及其美学风格[J];北方论丛;2000年05期
9 刘新生;英雄的壮歌——中国神话的悲剧精神[J];枣庄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10 胡俊才;席勒的崇高理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泽;薛惠;;莫待山穷水尽时——对当下文学品位的思考[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安乐;;文化研究视域下的精神图式关怀——丁方及高氏兄弟九十年代艺术的个案研究[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3 刘兆伟;陶双彬;;中华师道传统对现代教师素质养成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6)——中国教师教育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李振声;;郭沫若早期艺术功利观与既成哲学[A];“郭沫若在重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5 杨平;;“审美代宗教”说的文化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李志宏;;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时代性与审美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7 李志宏;;文艺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关系的科学化阐释[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8 李为人;;张扬物理学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A];2005年全国高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陈吉猛;;文学与审美意识形态——兼与童庆炳先生商榷[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10 申扶民;;康德哲学与美学的生态维度[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饶道庆;探究康德美学心路的一部力作[N];文艺报;2011年
2 岳介先;自然与自由观念如何向美学生成的[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陆扬 复旦大学中文系;“观念即艺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梁炎;“塑造”崇高[N];中国文化报;2001年
5 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元骧;保持人的独立和尊严[N];温州日报;2011年
6 樊志辉;全方位的审美观照[N];光明日报;2002年
7 刘凤阳;直面崇高[N];深圳商报;2001年
8 国家图书馆馆长 詹福瑞;功利读书与非功利读书[N];光明日报;2006年
9 艾斐;以崇高的精神成就崇高的事业[N];山西日报;2001年
10 薛永武;康德美学的哲学出发点[N];光明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胡友峰;康德美学中自然与自由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沈建平;趣味与德性[D];浙江大学;2008年
4 成联合;崇高的面相——审美形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齐光远;梁宗岱美学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6 梁蓝波;论“Ω弧形”的视觉张力[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7 田晓宝;论西方古典合唱艺术的和谐与崇高美学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闫薇;1950-1970年代农业合作化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薛雯;人生美学的创构[D];苏州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钧剑;康德美学在中国60年的接受史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2 白雪;论康德美学中的自由观[D];山东大学;2012年
3 汪涛;唯美主义与康德美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刘凯;康德美学中的自由[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姚爱斌;中西美学审美类型论比较——康德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对话[D];安徽大学;2001年
6 杨阖;康德美学思想的人文精神[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7 张勇;超越功利,走向自由[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金玲;肖邦圆舞曲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宏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诗质崇高[D];河南大学;2006年
10 代欣;中国博客审美文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304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030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