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美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4 12:01
本文关键词:冯友兰美学思想研究
【摘要】: 作为现代中国少有的能够称得上哲学家的学者之一,冯友兰先生(1895-1990)在融合中西哲学传统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具有现代意味的新理学体系。“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代表了冯友兰一生的主要学术成果。 自冯友兰去世至今已20年。在这20年当中,冯友兰哲学思想本身的深刻性与丰富性引起了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以致形成所谓“冯学”研究的热潮。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囿于哲学领域,而对其它领域的关注则相对薄弱,这典型地体现在对冯友兰美学思想的研究中。诚然,冯友兰对美学没有过专门、系统的论述,但其哲学思想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因子,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表现在冯友兰对美和艺术的直接论述中,如在《新理学》一书中设专章论艺术,在《新知言》一书中设专章论诗等,而且体现在其对新理学思想本身的论述过程中,如冯友兰哲学系统中对境界的追求,对“负底方法”的重视等,这其中所潜含的美学维度已日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本选题立足于前人已有研究成果,意在系统爬梳散见于冯友兰著作中的相关美学及艺术见解。在研究方法上,遵循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将冯友兰美学思想置于中西文化冲突、传统与现代的紧张关系这样一个大背景中来考察,从中见出其思想的独特意义和价值;注意从冯友兰哲学美学思想本身入手发掘其内在的逻辑架构,考评其在美学上的建树,进而见出其美学思想在哲学、人生中的独特性及不可或缺性。我们认为,冯友兰美学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在理论上为我们考评“中国美学向何处去?”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其融合中西又不失民族本位的学术致思路向为我们揭示了美学研究的一种可能性向度。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考量冯友兰美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我们认为,中西文化冲突、民族危机和传统与现代的紧张关系是冯友兰哲学美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对西方分析哲学和新实在论哲学的借鉴吸收、对中国传统哲学(主要是程朱理学)的扬弃这二者构成了冯友兰哲学美学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而冯友兰个人的生活经历、生活方式和独特性情则促成了其美学思想的直接萌生。 第二部分从方法论、美论、艺术论和境界论四个方面对冯友兰美学思想进行系统研究。在方法论上,冯友兰用“负方法”对形而上学的“讲述”对美学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甚至它本身就涵蕴着丰富的美学意味,表现在直觉性、神秘性、超越性和浑整性四个方面;在美论上,冯友兰新理学对美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并且不断接近审美实际的转变过程。冯友兰美论早期“美之理”说并不符合审美活动的实际,及至他意识到了这种本体言说的机械性和不恰切性转而关注人审美活动的实际,重视审美对象的独特之处,强调“美是使人有某种感觉的形象”时才真正突显出其美论的价值所在;在艺术论上,冯友兰对艺术诸多问题的论述不仅涉及到艺术的一些根本问题,同时也构成其境界论的先导,主要表现在论艺术的两个层次、论艺术的“文”与“质”和艺术的功用三个方面;在境界论上,我们可以从艺术和主体存在两个维度将其阐释为一种哲性的艺术美或艺术的哲性美、一种神秘的体验美、一种诗意的生存美和一种风流的人格美。因而可以认为,冯友兰的天地境界同时也是一个美学境界。 第三部分在对冯友兰美学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美学思想进行宏观把握。将冯氏美学思想的总体特征概括为:“理境交融”——“理”即理性气质,强调的是冯友兰美学研究的科学主义的方法论立场;“境”即冯友兰美学对境界的高扬,它是冯友兰美学的终极诉求。两者交融反映出冯友兰融合中西又不失民族本位的学术致思路向。由此见出冯友兰美学思想之于21世纪中国美学的价值意义。 第四部分论文对冯友兰美学思想的贡献、不足及当代意义进行初步估价。冯氏美学思想的独特贡献体现在方法论上的中西互补、美的本体探求的独树一帜、艺术论上的形上追求和境界论上的审美提升四个方面;其不足之处体现在基本立场上的客观唯心主义色彩、对美的本体探求的简单化处理、艺术论上的某种保守主义倾向和境界论上对感性的漠视四个方面;中西互补的方法论启思、本土化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借鉴和现实诗性生存之境的展望这三个方面是冯友兰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之所在。
【关键词】:冯友兰 美学思想 理境交融 当代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3
【目录】:
- 中文摘要5-8
- Abstract8-11
- 导论11-15
- 一、冯友兰美学思想研究综述11-14
-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14-15
- 第一章 冯友兰美学思想产生的背景15-27
- 第一节 时代背景15-19
- 第二节 理论渊源19-24
- 第三节 个性气质24-27
- 第二章 冯友兰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27-66
- 第一节 方法论29-34
- 第二节 美论34-39
- 第三节 艺术论39-53
- 第四节 境界论53-66
- 第三章 冯友兰美学思想的总体特征66-72
- 第一节 理性主义气质66-69
- 第二节 境界的终极诉求69-70
- 第三节 理境交融70-72
- 结语72-77
- 一、冯友兰美学思想的贡献与不足72-74
- 二、冯友兰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74-77
- 注释77-87
- 参考文献87-91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91-92
- 致谢92-9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昌舒;新理学负的方法的美学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彭锋;冯友兰“人生境界”理论的美学维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3 肖鹰;传统中国美学的当代文化意义[J];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4 宗璞;;三松堂断忆[J];读书;1991年12期
5 蒙培元;;理性与情感——重读《贞元六书》、《南渡集》[J];读书;2007年11期
6 汪子蒿,王太庆;关于“存在”和“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7 傅秋;;论冯友兰新理学体系中的艺术论[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年04期
8 李建国;;诗学与哲学的共同向度——冯友兰诗学发微[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唐孝祥;中国近代美学的四大特征[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彭锋;冯友兰美学思想的三个层次[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锋;;冯友兰美学思想初探[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本文编号:10309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030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