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实践”的把握与审美活动奠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7-10-21 19:11

  本文关键词:“实践”的把握与审美活动奠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几个问题


  更多相关文章: 实践 回到事物本身 “非”理性 审美活动


【摘要】:当前艺术实践的多元化更需要美学基本理论的奠基,实践存在论美学是很好的探索。马克思以"实践"概念为核心的唯物主义,是一个回到事物本身的路标,实践美学应在解释学的维度中,把理论基础奠基在对事物本身的探索和思想传统上。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主体不是静态的理性主体,但也不是反理性的,而是"非"理性的丰富性。审美活动是实践的核心形态,它建立起自然和自由的桥梁,有自己必然性和独立的空间。实践美学应在存在论上为审美活动奠基。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实践 回到事物本身 “非”理性 审美活动
【分类号】:B83-06
【正文快照】: 2013年10月,阿瑟·C·丹托去世,这个以艺术终结论闻名的思想家的去世,令人想起今日世界性尤其是中国艺术实践的涣散现状。前卫艺术和后现代主义消解了具有鲜明现代性的精致艺术(fine art)内核,伴随着精致艺术的浪漫主义式的审美经验也陷入迷惘中。涣散性的狂欢式艺术形式和多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其海;;蒲松龄的德性品质初探[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仙人小说的喜剧色彩[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3 周琦;;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剖析及其当代意义[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李继武;;高度反思的学说与实践基础上高度反思的科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温纯如;黑格尔关于量与数学的无限性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8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9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10 吕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学的现代审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杜早华;;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危机——从自律与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苗启明;;论思维的三重制约关系与辩证思维方式——兼淡辩证逻辑的一些问题[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5 陶锋;;丑与美的变奏——阿多诺论现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6 张晓芒;;意象性思维方式在造字过程中的规范作用[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张晓锐;李敏勇;刘忠;张萌;;论宇宙认知观——道是宇宙恒在的本原[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8 张振东;孙振;;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学科交叉与方法论[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9 郑兢晶;彭福扬;;彭福扬要素重组法:一种新的创新方法[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10 张晓锐;李敏勇;刘忠;张萌;;论宇宙认知观——道是宇宙恒在的本原[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8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莹;旅游学学科性质的哲学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王霞;青少年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石小娇;救赎之道: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黎益君;企业理念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昭第;;解放·协同·批判——论审美活动的现代功能[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彭修艮;;论美学研究范围的自律与扩展[J];学术研究;1987年04期

3 王秀芳;;论审美活动对科学创造的作用[J];北京社会科学;1991年02期

4 马国柱;审美符号论[J];学术论坛;1992年04期

5 齐志家;;20世纪中国美学建构思想述评[J];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01期

6 高瑞民;;从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看意志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年07期

7 吴家跃;;美·审美·艺术美[J];美与时代;2007年07期

8 王晓华;;身体主体性的起源与审美发生论——主体论身体美学论纲之一[J];河北学刊;2009年03期

9 成骏;;精神负荷释放导向审美的心理机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年08期

10 马国柱;论审美主客体的价值关系[J];学术论坛;199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建军;;审美活动中的自我与他人——审美创造价值观简论[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2 钟华;;审美活动特性论纲[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李志宏;;60年来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科学化阐释——认知美学概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段建军;;审美活动中的自我与他人——审美创造观简论[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索松华;;美学是研究审美现象的科学——兼论“生活美学”的合法性建构[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童庆炳;;审美与人的全面发展[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顾永芝;房亚红;;美学是什么[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8 钟仕伦;李天道;;二十世纪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李丕显;;后实践美学析疑[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10 李志宏;;从“人本质美学观”到“人智能美学观”的理论建构与阐释[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长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养生是一种高尚的审美活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陈新汉;审美活动的认识论新审视[N];光明日报;2001年

3 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 申维辰;构建时代之美[N];光明日报;2008年

4 中国人民大学 袁济喜;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意识[N];社会科学报;2006年

5 陈定家;价值美学的新开拓[N];人民日报;2008年

6 记者 马子雷;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在京开幕[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刘家友;关于《美学基础理论简论》的若干问题[N];盘锦日报;2010年

8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志荣;生活中的美学[N];新华日报;2007年

9 文洁华 香港浸会大学宗教与哲学系教授 国际美学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美:身体与心灵交融的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耿文婷;融合相通的“后审美”[N];中国文化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联合;崇高的面相——审美形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琴;审美自律性的历史考察与反思[D];复旦大学;2009年

3 刘凯;康德美学中的自由[D];复旦大学;2006年

4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5 谷鹏飞;应用美学学科模式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

6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张海燕;牟宗三美学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9 王苏君;走向审美体验[D];浙江大学;2004年

10 吴时红;实践论美学在中国[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朗;回归生活世界:维特根斯坦思想的美学向度[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宗营芳;审美价值的基本理论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3 朱海燕;价值论美学范畴及体系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4 任晓文;中国古典审美活动范畴中的“观”[D];山东大学;2010年

5 生岩岩;中国古典审美活动“游”范畴通论[D];山东大学;2010年

6 刘志浩;“通”范畴与中国古代审美主体论[D];山东大学;2010年

7 王健;当代青少年审美活动的身体化倾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平盼盼;叶朗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12年

9 曲丽娟;美育与现代审美人格重塑[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茁;生命美学与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748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0748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6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