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论美学研究的现象学视角

发布时间:2017-11-02 21:19

  本文关键词:论美学研究的现象学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胡塞尔 海德格尔 现象学方法 审美主客体关系 反思


【摘要】:主客体关系问题是美学研究中的基础性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出现与西方认识论哲学及其美学的思维方法密切相关。随着人类思维方式的演进,西方现代哲学逐渐突破认识论的局限,这集中体现在一些新的理论方法对原有理论提出的突破和改进上。本文在概述认识论哲学的反思方法在主客体关系形成中的作用之基础上,重点论述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运用现象学方法,从不同角度对主客体关系理论的改造,及其对美学研究的影响。全文共三章,约三万字。 第一章:主体性原则与审美判断力。西方哲学的主流倾向是对知识的追求,而知识要求确定的、本源的根基。当这一要求与认识论哲学的反思方法相结合,就产生了在近代哲学中有重大影响的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把知识的根基建立在主体的认识能力之上,进一步扩展的结果,就是把实践行为和审美行为等的根基都建立在主体身上。这一原则造成了主体与客体的分裂。随着主体地位的不断巩固,客体必然失去自在存在的地位,沦为被主体规定的对象,这一点在美学研究中尤为明显。 第二章:胡塞尔对主客体关系问题的反思与解决。胡塞尔创立了现象学的哲学方法,但他并没有抛弃对知识的确定性和本源性的追求,也就是没有抛弃反思方法,而是把两者结合起来,试图在传统哲学的领域中解决主客二元对立的问题。这种解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纯粹意识领域:胡塞尔消解了主体内在与客体外在的区分,通过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把主体能力和客观事物还原为纯粹意识。主体和客体都是参与到意识行为中的一部分,二者统一在意识行为之中,这样主客二元对立的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可能。 意识的意向性与构造性:意向性和构造性是意识行为的本质规定。意向性是指意识行为的结构中就包含着对客体对象的指向,意识行为由主体发出,指向客体,主体和客体只有在意向性的意识行为中才能存在,二者是不能分离的。构造性是
【关键词】:胡塞尔 海德格尔 现象学方法 审美主客体关系 反思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B83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9
  • 导言9-11
  • 第一章 主体性原则与审美判断力11-19
  • 一 笛卡尔的主体性原则11-13
  • 二 主体、对象与物自体13-16
  • 三 审美判断力16-19
  • 第二章 胡塞尔对主客体关系问题的反思与解决19-31
  • 一 纯粹意识领域19-21
  • 二 意识的意向性与构造性21-24
  • 三 交互主体性理论24-28
  • 四 美学研究的现象学视角28-31
  • 第三章 主客体关系和美的新含意31-45
  • 一 前反思领域31-33
  • 二 存在、存在者与此在33-35
  • 三 此在的存在结构35-42
  • (一) 操劳:人与他物35-37
  • (二) 共在:我与他人37-40
  • (三) 操心与沉沦:此在的结构和原初状态40-42
  • 四 生存论基础上的美学研究42-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47
  • 致谢47-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一兵;;对象性本体论之解构——海德格尔《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引言解读[J];学术界;2011年07期

2 彭立群;赵威;;略论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转向”[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张一兵;;海德格尔学术思想文本中的“怎样”(Wie)——构境论文本学新得[J];哲学研究;2011年07期

4 张一兵;;海德格尔说海德格尔——一种关于海德格尔自述的构境论研究[J];江海学刊;2011年04期

5 詹宇国;;后期海德格尔生态思想述评[J];庆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6 张一兵;;海德格尔思想发展的总体线索[J];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7 李若锋;;归家之路——记我的同学余虹[J];青年作家;2011年08期

8 梁文道;;诗意的居住[J];全国新书目;2011年07期

9 乔基庆;;浅析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10 王庆丰;;如何追问哲学基本问题[J];江海学刊;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军;;近、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自恋情结”及其克服[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黄颂杰;佘碧平;;试论近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3 王会平;;论海德格尔对人类生存命运的关注[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李菁;;虫洞?——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旅[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余在海;;技术的本质与时代的命运——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的解读[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6 蓝旭;;入世的执着与超越——海德格尔与李白[A];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集)[C];1997年

7 赵敦华;;《约翰福音》与海德格尔的真理观[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朱海斌;;论海德格尔对康德存在论题的现象学分析[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张汝伦;;关于海德格尔的两个批评[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10 俞吾金;;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差异”理论及其启示(发言提纲)[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德]W.弗里特施 梦海/译;胡塞尔:理解一个新的世界[N];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杜小真;真正的哲学家[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倪梁康;胡赛尔:从历史与现时的观点看[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谢劲松;作为哲学家而死去的胡塞尔[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孙利天;哲学:思想的移居(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陈小文;踪迹,,抑或道路[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7 金寿铁 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雅斯贝尔斯与海德格尔:哲学友谊的变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孙利天;哲学:思想的移居(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张国清 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解构的深刻性:德里达、海德格尔与问题[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10 孙周兴 同济大学哲学系;海德格尔与后哲学的思想前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华;思与诗的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2 张鑫焱;知识/力量的反讽[D];浙江大学;2010年

3 朱耀平;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的本体论转向[D];复旦大学;2003年

4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章印;解构—指引:海德格尔现象学及其神学意蕴[D];山东大学;2009年

8 孙冠臣;海德格尔的康德解释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黄伟;返回艺术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学;2006年

10 赵异;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实践与认识关系思想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波;论美学研究的现象学视角[D];山东大学;2005年

2 牟春;移情之流变及其批判[D];郑州大学;2005年

3 郭燕;论海德格尔科学哲学思想[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王晓红;海德格尔的诗学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董志刚;诗的的复兴——海德格尔诗学述评[D];安徽大学;2002年

6 郭德君;跨越时空的对话——老庄和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7 张银华;海德格尔生存论中的情绪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8 刘春雷;海德格尔异化思想与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比较[D];黑龙江大学;2009年

9 焦红星;一般对象的现象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瑾琪;试论本真的存在[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1332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1332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f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