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苏轼休闲审美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3 00:01

  本文关键词:苏轼休闲审美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苏轼 休闲审美 人的自然化 情本哲学 心闲


【摘要】:论文首先对休闲以及休闲审美的语义内涵和特质进行探讨。从语源学上解读,“休”的意蕴是要把人们从物质环境的压力下解脱出来,体现为对自由时空的肯定;而“闲”则是人们从外在的文化环境压力下解脱出来,对自适心境的肯定。在休闲活动里,人从外在拘束的环境中解放,不再将自身生命异化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把自我生命活动本身看作目的,充分体验自在、自足、自得的存在状态。其次,休闲的本质为人的自然化。再次,休闲的特征为自由性、个体性、超越性。最后,从休闲的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三个层次看休闲的理论构成。就休闲美学来讲,从人的自然化角度,休闲具有审美的特征。而正像游戏是审美、艺术活动的起源,休闲也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审美活动的起源。从美学学科的发展趋势来看,休闲美学反映了美学走向生活化、面向人类现实的审美生活的现状。 苏轼的休闲审美有它的哲学基础,这个哲学基础便是苏轼的情本论哲学。情的本体、乐的工夫以及无心而一的境界,这是苏轼情本哲学的大体面目。相对应的便是苏轼休闲审美的理论构成 苏轼休闲审美的理论构成也从本体、工夫、境界三个层次展开。苏轼休闲审美的本体的表现即是对情感的重视以及私人领域的回归。苏轼休闲审美工夫体现在“我适物自闲”上,适是达至私人领域闲情的工夫。更进一步,过一种“适意”的生活又离不开“游”。我们从“游动”和“游戏”两个层面来来看苏轼是如何从游而适,由适而闲的。苏轼休闲审美境界即超然的休闲境界,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无所往而不乐;二是即世所乐而超然。这种超然的休闲境界是古代士大夫休闲审美文化的最高峰。 苏轼在休闲审美的智慧和境界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其对前人休闲审美思想的主动继承与开拓有很大关系。他继承了孔学孔颜乐处、舞雩风流的人的自然化精神;庄子的逍遥游的休闲精神也对其有重大影响,苏轼并把这种逍遥游发展为“适意不异逍遥游”的休闲境界。然而真正从精神人格上影响苏轼休闲人生的是陶渊明。他主动地舍弃公共事务而逃到自然空间中寻求一己的闲适,是人的自然化的真正实现。苏轼吸收了陶渊明对闲适人格的追求精神,同时又对其严重依赖“自然”(山水自然)的偏执进行了批评与超越。白居易则在休闲的世俗化、入世化的角度给予苏轼以启示。休闲并不一定要逃到山林田园中,不一定要避世、避人才能做到。中隐理论的意义在于通过仕宦提供的基本经济物质保障实现休闲,而以休闲审美的人生寻求士人的自由人格和创造性。苏轼则从根本上超越了陶渊明、白居易,他以超然之心态不再将休闲局限在自然山水的屏隔、优裕的经济物质生活上,而是无所往而不乐,即世所乐而超然。 可以看到,苏轼立足于情本哲学之上的休闲审美思想确实要比陶渊明、白居易更为深刻,也更容易被后代士人所接受。苏轼的休闲审美并非肤浅的享乐主义。它毋宁说是透过古代士大夫文化所进行的深刻的人生思考,是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拷问。它虽然诞生于前现代的古代中国,但其深刻的人生之思,休闲之情,以及超然的休闲境界都可以对现代休闲社会产生诸多有益的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3-09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潘伟伟;性灵与休闲[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164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2164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8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