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中国音乐美学学会通讯[13]

发布时间:2016-09-29 16:14

  本文关键词:关于艺术歌曲及其在中国传播的美学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音乐美学学会通讯 [13]

中国音乐美学学会通讯 [13]

中国音乐家协会

音乐美学学会理事会主办

2000.8/北京

 

第六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情况报告

第六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8月1日至4日在兰州召开。

本届会议:由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发起,西北民族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主办,西北师范大学音乐系、兰州师范学院、甘肃省音乐家协会、天水师范学院协办,西北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承办。

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60余人与会,其中,学会会员30余人。提交论文50余篇。会议主题:以美学作为理论基点,立足世纪转换之当下,针对贯穿世纪发展的中西音乐文化关系进行回望与前瞻,并具体通过创作、表演、理论、教育等路径切入。与会代表围绕这一基本主题以及相关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是以会议日程的方式,报告如下。

[2000年8月1日上午/开幕式/韩锺恩主持]

开幕式在西北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排练厅举行。学会会长于润洋宣布会议开幕,并致开幕辞,期间,在会长于润洋的提议下,全体与会人员起立,为自上届会议以来先后去世的会员何乾三、叶纯之、梁渡默哀;西北民族学院党委书记、前院长马麒麟致欢迎辞;学会副会长赵宋光、王宁一和理事张前因故不能到会,由学会秘书长韩锺恩转达他们对会议的祝贺,并问候与会代表;宋瑾、金经言分别宣读主办单位领导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兼理论委员会主任王次炤和中国艺术研究员音乐研究所所长乔建中致会议的贺信;西北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任康建东、兰州师范学院副院长孔庆浩、甘肃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彭根发、西北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副主任李强分别代表会议协办、承办单位致辞;本届会议的召开,正值东道主西北民族学院建院50周年大庆,在此双喜临门之际,学会会长于润洋与西北民族学院院长高瑞,分别代表各自团体和单位互赠礼品,以示同庆;学会秘书宋瑾报告会议议程;会议会务组组长章发学报告会务事宜。开幕式结束,全体与会代表合影留念,并在马麒麟书记和高瑞院长等的陪同下,参观西北民族学院。

[2000年8月1日下午/大会发言/蔡仲德主持]

(“大会发言”议程规定:每人宣读论文时间12分钟,3分钟时间作简单问答)

01                      周海宏(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

对关于中国音乐发展问题讨论的分析与思考——兼又谈学术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另提交附文:对现代音乐的美学思考)

02                      方光耀(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

音乐美的蕴涵与超越——美感诞生-审美对象与自我的对映涵超

03                      李曙明(西北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

音乐与民族问题的两种思维方式——兼论“诗乐异同”与“中西关系”

04                      冯长春(山东师范大学音乐系):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美学发展一瞥——从“音乐美学”的概念与定义谈起

05                      于润洋(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西方音乐哲学的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06                      王红梅(中国音乐学院研究部):

浅析中西音乐交融的本质

07                      牛龙菲(兰州大学历史研究所):

“对象”与“关系”——卡尔纳普《世界的逻辑结构》读记

08                      范晓峰(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当代音乐文化审美的社会心理背景

09                      邓四春(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部):

对二十世纪中西音乐关系论争的反思——由音乐特殊性、音乐民族性说起

10                        瑾(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

关于“新音乐”美学基础若干问题的思考

11                      韩锺恩(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直接面对音响敞开:人文资源何以合理配置——中西音乐文化的美学叙事

[2000年8月2日上午/大会发言/康建东主持]

12                      李槐子(甘肃音像出版社):

有心之器,其无文欤?——音乐美学断想

13                      修金堂(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美学走向美育学的前沿

14                      陈燕婷(中央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中国当代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审美溯源及其改进

15    朱东升(西北师范大学音乐系):

论高师音乐教育中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音乐美学的研究要引入文化视角——从美学的角度看世纪之交的中西音乐问题

17         修子建(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

       浅谈新媒体时代的音乐和音乐审美

18         费邓洪(广东省当代文艺研究所)

       对我国电视剧歌曲的若干美学问题的探讨——兼论中西文化对我国电视剧和电视剧歌曲的影响

19         包敏真(福建省艺术馆):

       流行音乐审美的当代文化意蕴

20         马卫星(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理论教研部):

       试析中西音乐文化基本精神的差异

21         叶明春(云南玉溪师范学院音乐系):

       韩诗论争给我们的启示

22         庄壮(敦煌研究院):

      试论敦煌壁画音乐艺术的美学观

23         王文澜(西北师范大学音乐系):

      二十一世纪:音乐的马勒时代——又一种预言所引发的关于新世纪知识阶层音乐审美意向的思考

24         黄腾鹏(西北师范大学音乐系):

       关于艺术歌曲及其在中国传播的美学思考

25         刘楚材(深圳图书馆)(仅口头发表,没有论文):

      面向21世纪的音乐美学

[2000年8月2日下午/大会发言/罗艺峰主持]

26     杨易禾(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意念”与音乐表演美学

27     冯效刚(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中西文化传统与音乐审美思维的异同

28     庄春江(福建省音乐家协会):

       从《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与传播看音乐立美与音乐审美

30       蔚(山东淄博学院音乐系):

       试论刘天华的中西融合音乐观

31                          金经言(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译):

关于自律美学的若干批判性思考([德]枷茨)

32     李德隆(兰州师范学院音乐系):

       音乐美的魅力

33     胡自强(西北师范大学音乐系):

       对音乐演奏艺术的美学思考——“意向·意义·视界·境界”初探

34     贾继文(西北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

       万紫千红,中乐独秀

35     谷音、中奇(沈阳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

       音乐形象刍议

[2000年8月3日上午/大会发言/孔庆浩主持]

36     蔡仲德(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反映论还是主体论?——从音乐本质的论争说到中国音乐的出路(另提交附文:出路在于“向西方乞灵”——关于中国音乐出路的人本主义思考)

37       强(西北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

       也谈“中国音乐何处去”问题

38     罗艺峰(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思想史视野中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美学

39     杨和平(徐州师范大学音乐系):

       从20世纪前半叶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看“中西关系”问题

40     孙佳宾(吉林艺术学院音乐系):

       就中西音乐文化的发展论人的音乐创造精神及其思想文化价值

41    刘承华(中国科技大学文学院):

      化“中西”为“多元”——从音乐发展战略谈音乐的中西关系

42    邢维凯(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音乐文化的现代化与音乐审美的多元化——对“中国音乐文化自性危机论”的再思考

43    李晓东(吉林艺术学院音乐系):

      新世纪的中西之辩——对当代中国一个音乐文化问题的思考

44                      李起敏(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重建现代音乐美学的基石

45      琼(华南师范大学音乐系):

      从审美方式的差异性看中西音乐文化的关系

46    王艺涵(西北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

      一个音乐学子在世纪之交的思考——中西音乐审美心理的形成及中国音乐审美心理的发展

47    居其宏(中国艺术研究员音乐研究所):

      中庸·中道·中和——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的传统哲学依据初探

[以下,为提交论文,或者未口头发表,或者未到会]

48    彭根发(甘肃省音乐家协会)(未口头发表):

      得意忘形,化意构象——词曲转化问题探微

49    周显宝(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未口头发表):

      再寻“金枝”:比较文学视野中的中西方音乐审美——兼谈二十一世纪中国音乐文化发展趋向

50    赵宋光(星海音乐学院教授)(未到会):

      历史回顾引发的美学思索

      (该文原标题:《对2000年夏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议题的若干思考》,全文刊载本学会通讯第12、13期)

51      原(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未到会):

      音乐的民族性与国际性

52      言(中央音乐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未到会):

      “唯美主义”、“启蒙主义”、“平民主义”的融会贯通——为纪念黎锦辉先生诞辰110周年而作

53    韩德森(江苏教育学院音乐系)(未到会)

      试谈声乐审美思维的东西方关系

54    除上述学术文本之外,由宋瑾、修子建和刘研(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学生)编辑的《音乐美学书文目录索引》(1996年至2000年7月),也提交会议供与会代表参考。

[2000年8月3日下午/专题讨论(一)“中西关系”及有关问题/宋瑾主持]

    (“专题讨论”议程规定:每人发言时间不超过5分钟,申请再次发言须服从主持人安排)

     发言者(以发言先后为序,重复发言者此略):卢广瑞、李曙明、孙佳宾、韩锺恩、修海林、梁露(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在读本科生)、宋瑾、蔡仲德、牛龙菲、李槐子、李起敏、于润洋、邢维凯、黄腾鹏、杨和平、周海宏、李晓东、李德隆,等等。

    在开始讨论前,会议还就前一天晚上由西北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主办的音乐会,进行了20分钟的评论。发言者:于润洋、尚德义(作曲家,西北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特聘教授)、蔡仲德、李起敏、修海林、居其宏、杨和平、牛龙菲、费邓洪、方光耀。

[2000年8月4日下午/学会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闭幕式/韩锺恩主持]

    学会会员大会:会长于润洋对本届学术研讨会作总结报告;于润洋代表本届理事会报告1996年以来的学会工作以及有关音乐美学学科建设问题;秘书长韩锺恩报告学会具体事务,包括:学会财务状况、理事会有关决议、下一届理事会选举方式、宣布新会员审批结果;会员及于会代表围绕学会工作及学科建设问题进行讨论。

学术研讨会闭幕式:由学会会长于润洋致感谢辞;于润洋代表学会理事会授予西北民族学院党委书记、前院长马麒麟本届学会理事会“荣誉理事”的荣誉称号;西北民族学院院长高瑞致闭幕辞,并宣布会议闭幕。

[会议期间的其他活动]

2000年8月2日晚上,游览兰州市容、碑林、上山观夜景。

2000年8月3日晚上,观摩西北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主办的音乐会,内容包括:“双专业”本科学生的部分作品与演奏,由甘肃广播电视合唱团和西北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师生合唱团共同演唱的声乐套曲《大西北》(由西北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特聘教授尚德义和邵永强分别作曲、作词)。

2000年8月4日晚上,与会代表观摩西北民族学院师生及兰州地区文艺工作者的文艺演出,并与他们进行了文娱联欢。

2000年8月5日至8日,与会代表分两路进行文化考察和艺术采风;西路分别经张掖、敦煌、酒泉、武威,观光卧佛寺、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嘉峪关、文庙等名胜古迹;东路分别去拉卜楞寺和天水地区的麦积山石窟、温泉、南郭寺、伏羲庙、玉泉观等名胜古迹进行观光。

 

于润洋/会员大会报告(摘要):

1996—2000年音乐美学学科发展与学会工作的回顾和展望》

2000年8月4日下午)

     四年来,学科的发展鲜明地体现在这期间完成的一系列学术成果上。据不完全统计,其中包括:专著、论文集16部,论文421篇,译著2部,译文8篇,文献丛书4卷,其数量远远超过了1991-1996五年间的总和。这些成果所涵盖和涉及的课题面也大大扩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理论。涉及:音乐的本质,他律与自律,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音乐的审美特征,音乐的功能,音乐的价值,音乐中的“意义”,以及学科的研究对象、方法等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理论问题。

2、             历史研究。中国方面涉及:从先秦儒、道音乐思想,跨越漫长历史演进,直到近代的青主;西方则涉及:从古代希腊,经过几个重大历史时期的音乐思想转折,直到20世纪的各种音乐哲学思潮流派;有的著述则进入了中西音乐美学思想比较研究的领域。

3、             向新的边缘学科领域的扩展。这体现在我们的音乐美学学科领域中,已经出现了一种与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音乐史学、音乐分析等学科相互渗透的趋向。音乐与美术、文学等姊妹艺术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已被关注。

4、             音乐实践中的美学问题。这里涉及到从美学的高度对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理论研讨。由于美育问题已重新被提升到应有的地位,音乐美育已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开始得到探讨。

5、             介入现实。对现实音乐生活、现状和历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在认识上的分歧,也已经进入音乐美学的视野。例如有关中国音乐发展道路,音乐领域中的中西关系等一些至关重要的理论问题,已成为当前音乐美学界关注的热点,开始从美学的高度进行探讨。

6、             文献建设。特别应该提到的是,这四年来在音乐美学文献建设上取得的成绩。四大卷的中国音乐美学志书《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志述》文献卷的出版,标志着学科在文献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除了上述成果之外,我们的许多会员四年来还参加了大量于音乐美学相关的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社会活动,扩大了学科的影响。

1996年第五届年会的工作总结中,我们曾经指出:在基本完成了起步阶段之后,“我国的音域饿美学已经基本上进入了在扩大学科领域的基础上,扎实地向纵深发展的阶段”。从上述列举的情况来看,应该说,上届年会至今这四年间,我们正是经历了一个在不断扩大学科领域的基础上,稳步地向学科的纵深发展的过程。上届年会结束时,我们在对未来学科发展的战略考虑上,提出了如下要求:在继续不断深化基础理论建设,扎扎实实地进行基础性研究的同时,应该使学科的研究面向音乐现实,关注现实音乐生活中提出的问题,主动介入现实。应该说,四年来我们的会员们正是基本上按照这样的战略考虑来展开我们的学术工作的。本次年会的议题,,也正是以这个精神来确定的。

四年来,虽然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不足和弱点,并努力逐步加以克服。目前,我们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扎实,尚缺乏有足够份量的学术论文和著作问世;我们的历史研究,从史料的梳理和研究都亟待进一步深化,期待着更有份量的著作出现;对国外相关领域的学术成果的研究明显不足,对有价值的、经典性文献的介绍和翻译工作远远跟不上;对我国、进而对世界音乐的现状研究不深不透,因而也就缺乏真正有理论深度的分析和反思。这一切都是我们未来长期面临的艰巨工作和任务。

学术队伍的素质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是学科是否能够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如上所述,四年来音乐美学学科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这充分反映了我们的学术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学术水平在不断提高,而我们的学会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成为整个音乐美学学术队伍的核心。据统计,这期间发表和出版的论文、文集、专著、译著、文件编纂,大部分都是由我们学会的会员完成的。这个事实说明,我们学会的成员们已经成为我国音乐美学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学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这四年来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和成绩。高等专业音乐院校中音乐美学课程的建设,教师队伍的逐渐成长,学位层次的提高等,都说明在这方面有了明显的进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年来已获得音乐美学硕士学位的有16名。更高层次的博士学位工作也有了进展,仅以中央音乐学院为例,继1996年授予了第一个音乐美学博士学位之后,又有二人获得该专业的博士学位,此外,目前尚有在读的该专业博士生四名。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这些成果,对整个学科的建设将要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值得指出的是,指导取得上述学位的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绝大部分都是我们学会的会员。

第五届年会之后,理事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了如下一些工作:1、发展会员(18名,不包括本届会议期间批准入会的新会员)。2、沟通信息、其中编辑学会通讯5期。3、组织学术研讨,主要是1998年11月在北京与其他单位共同主办了题为“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的回顾和反思”专题学术研讨会。4、第六届年会的筹备工作。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诸多原因,理事会的工作做得很不够。这表现在推动学术研究、加强学术交流方面办法不多,下的工夫也不够;一些原本计划进行的工作,例如原来希望按会员分布划分的七个地区能各自发挥作用,独立组织和推动学术活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落实和实现。我们诚恳地听取会员们的批评和建议,以便下一届新的理事会的工作能做得好一些。

最后,对我国音乐美学今后的学科发展,谈一点展望。

1、       在坚实的理论立足点上,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音乐美学思想中的一切精华,为我所用,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形成中国自己的学派。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思想遗产进行认真、扎实、深入的研究和清理,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强调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深入探索和运用。

2、扩展我们的理论视野,使我们的目光伸向相关的学科领域。关注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历史学以及现代哲学的不同学派等诸学科领域的新发展、新成果,从中吸取理论营养,增强边缘学科意识,从而使音乐美学克服和超越长期以来自身封闭的状态,使学科在向纵深发展的同时,也向横向有所发展。

3、更自觉地介入现实,面向当代音乐实践。从音乐美学的高度和视角,参与对中国和世界音乐文化发展问题的讨论,大胆而又审慎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认真研究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鉴赏、音乐批评中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努力将美学的审视同具体的音乐分析真正融合起来,以摆脱长期以来音乐研究和音乐批评中,既缺乏对具体音乐作品的深切感悟,更缺乏对音乐作品本体具体分析能力的这种局面。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强调关注和介入现实问题时,不能将现实和历史机械地割裂开来。历史实际上是现实的某种延续,而现实一旦形成之后,就已经面临着成为历史。在音乐领域中同其他人文领域一样,从理论的高度审视现实,不能没有历史意识,完全缺乏历史感的对现实的研究和评论,难免流于就事论事,难有深度和说服力。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的民族必将迎来一个文化复兴的高潮。我国的音乐文化事业面临繁荣发展的灿烂前景,而音乐美学学科作为我国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我们能一如既往,沿着已经走过的路,努力继续开拓,它的前景必将是非常光明的。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理事会有关决议

[学会组织机构选举事宜]鉴于本届学术研讨会参与人数中的会员数额不足现有会员的一半,理事会决定推迟在本届学术研讨会的会员大会期间进行组织机构改选的工作,并建议在会后采取通讯选举方式予以完成。具体方案和程序如下:

一、          全体会员自由提名理事会候选人九名,并在限定期间内返回,如果在限定期间内没有反馈,则被认为是自愿放弃此次选举权利。

    二、学会秘书处根据返回的理事候选人提名表格情况汇总,按得票多少排出前十一名作为正式候选人,并以表格方式第二次寄送给参与提名的会员进行正式差额选举(选其中九名),待限期返回后,由秘书处进行最后汇总,按得票多少确定其中九名当选,组成新一届理事会。

三、为保证此次通讯提名和选举工作的严肃性,上述提名和选举汇总两项工作,理事会将临时委托若干名非理事会及秘书处成员来担任。

四、新一届理事会将通过协商确定会长(一名)、副会长(二名),并由会长任命秘书长及秘书处组成人员。

 

[特别决定]

为表彰西北民族学院党委书记、前院长马麒麟教授对中国音乐美学事业的发展和组办第六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所作出的特殊贡献,经本届理事会讨论并作出特别决定,授予其本届理事会名誉理事的荣誉称号。

 

[批准新会员]

经过理事会认真审议,19名申请人加入学会。会龄自批准之日起开始。至此,学会现有会员共107名。

 

[建立会员学术档案]

为增强会员之间的学术交流,理事会建议,充分利用现有通讯路径,以电子邮件的方式,通过学会秘书处中介,传递会员的学术信息。凡有条件利用电子邮件(E-mail)者,请将您的学术信息,寄送给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宋瑾,按以下电子邮件地址发送:Songjin21@163.net。同时,也可按此地址索取您需要了解的其他信息。

 

[会费增加告示]

鉴于目前有关物资、劳务及邮递费用的上涨,学会开支(主要用于“学会通讯”及其他文件的编辑、打印、邮递、电信、办公等事宜)逐年增加。为此,理事会决定从2001年起在原有会费(每人每年10元)的基础上增加一倍,以每人每年20元的数额交纳。望全体会员予以谅解和支持。现开始征收2001年至2005年期间的会费。另外,个别会员尚有拖欠2000年会费的情况,望此次一并交齐。个人具体数额详见以下[个别通知]项。

 

新入会会员介绍

(按提交申请先后为序)

王晓平      陕西教育学院音乐系  讲师

钱永利      香港音乐事物所,导师;深圳大学,副教授;暨南大学比较诗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四川音乐学院,教授

        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讲师

宋祥瑞      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史论教研主任,副教授

陈秉义      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副教授

叶明春      云南玉溪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贾继文      西北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副教授

李晓东      吉林艺术学院音乐系,讲师

胡自强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

康建东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任,教授

        西北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副主任,副教授

孔庆浩      兰州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

李德隆      兰州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李起敏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

李槐子       甘肃音像出版社副总编,主任编辑

王文谰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系,副教授

周显宝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朱东生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系副主任,副教授

 

致谢

第六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在各主办、协办、承办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尤其,会议主要东道主西北民族学院的热情关照和周到安排,使全体与会代表深受感动,为此,以学会的名义向西北民族学院以及所有参与是次会议组织工作的有关单位及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与此同时,担当具体承办工作的西北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在李曙明主任、章发学书记、李强、夏日扣副主任的领导下,系内有关教职员工、学生代表、为会务事宜和其他活动的具体落实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全体与会代表也表示深切的谢意!

 

会员来函

   会员赵宋光《对2000年夏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议题的若干思考》,已于本通讯第12期刊载,之后,他又增强部分内容。鉴于是次会议,赵宋光会员因故不能参加,特委托学会秘书处,将他后来增加的部分内容连同前面的内容作为提交会议的论文在会上宣读,囿于会议时间有限,难以在会议上正式安排,故利用本期通讯,将他后来增加的部分内容予以刊载,以对前面作一接续。

 

(以下内容接上期学会通讯)

    五、在音乐文化现象研究领域,有“事实必然”与“价值追求”这一对范畴。

    各民族的音乐文化都应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但这是否就意味着价值等同,取消评估?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增多,文化价值相对论的传播面也愈益广泛。就其倡导者的情感倾向而言,暂且撇开科学性问题不论,文化价值相对论的提出反映了反殖民主义的自立自强思潮,在宗主国殖民者民族文化威严笼罩下,敢于站起来争取本土文化价值承认与平等对话的权利:你掌着权说你的文化高得很,我也有权说我的文化了不起。就文化相对观念的影响而言,它的作用也有积极的一面:防止评价的主观武断。往往有这样的经验:某件文化艺术品,由于我对它生疏而不理解,由于传达者的失误和传达条件欠妥,我不能感受到它的价值所在,但随着条件的改变和时间的推移,我恍然大悟了,那价值的闪光跃入我的心灵。文化价值相对观念在此好比一剂良药,提醒采访者不要浅尝辄至,激励田野工作的耐心和韧性,也劝戒精品鉴赏的初学者承认能力的不足,相信来日的进步。

但是,文化价值相对论作为文化学或文化人类学的一种理论学说,在科学性的天平上真能站得住吗?在现实生活中就没有负面影响吗?

就一般文化而言,有些文化现象与全人类长远利益相违抗,已是常识。诸如:西门豹治邺时所遭遇的河伯娶亲习俗,有些部落酋长有权用自己的部落成员对外换取财务,部落之间的械斗仇杀,猎人头祭祀习俗,戕伤少女的成年礼,五花八门的邪教活动,……。当然,这些文化现象的存在都是有缘有故的,都有其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都是文化学与历史学有责任细加研究的对象。但是,对文化历史事实必然性的研究难道可以取代排挤价值评估的课题吗?以全人类长远利益为尺度,对种种文化现象的价值之正负高下给予严肃的判定裁决,这样庄严神圣的职责,是文化学历史学研究可以推卸得了的吗?是可以用“价值相对”来搪塞的吗?

就音乐文化的特殊性而言,音乐文化产品无一不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各要素在具体作品所呈现的艺术性的高低不可能是完全平衡的。有的民族音乐文化在这样一些要素方面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有的民族音乐文化在另外一些要素方面显示了更高的创造力,这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不同音乐文化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繁荣,这才是多元文化格局的发展常规。不加分析地蛮横贬低,不加分析地一味捧高,不加分析地宣称等同,于人类音乐文化的历史进步究竟何益之有?至于那种打着“价值相对”的保护伞大搞狭隘集团自我膨胀的潮流,那已经构成对健康文化的现实威胁。

诚然,对音乐文化产品价值高低之评估并非易事,不但要善于对不同的要素缜密地予以分析,而且对每一要素的艺术成就不能用审美价值尺度准确地予以衡量。正因为难度大,才显出音乐美学研究的重大责任。

提升到辨证范畴的抽象高度来认识,真实必然与价值追求是一对范畴,正如“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是一对范畴,“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是一对范畴,失落其一,必导致思维的片面残缺。因此,音乐美学的学科职责界定不可只提“普遍规律”而忽略“总体目标”。

 

会员张前故不能参加,于2000年7月15日在北京特别委托学会秘书长,将他对会议所涉及的有关内容提交会议与代表交流,囿于会议时间有限,难以在会议上正式安排,故利用本题通讯,摘其主要内容予以刊载。

我很不同意近年来部分同志发表的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20世纪以来出现的中国新音乐是一种西化道路的产物,当前中国民族音乐正陷入一种自性的危机,仍然徘徊于U字路上,似乎只有按照他们转述的某些西方民族音乐学者的主张行事中国音乐才会走上正途。我以为看待中国音乐的发展及其间的中西关系问题,首先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不改造社会,不变革图新,不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文化就要亡国灭种的形势下,难道只有音乐可以一成不变,去搞那种所谓纯而又纯的“民族”的东西吗?新音乐是时代的产物,它崭新的旋律、节奏和形式,是音乐前辈们在新生活的根基之上,继承优秀的民族音乐传统,同时借鉴西方音乐文化的创造结晶,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传统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最具生命活力、和我们靠得最紧、最近,对发展和创造21世纪的中国音乐最具有启示意义的部分。它在音乐的中西关系上的许多尝试和经验,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总结。

我以为在音乐的中西(中外)关系上,至少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1)怎样看待和界定“中国传统音乐”?它是某种固定、封闭的(例如固定、封闭于某个历史时代或某种形态上)?还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其中包括不断吸收和借鉴外来(外族、外国)音乐文化的开放性的体系?(2)不发达国家和民族与西方先进国家和民族在音乐文化上的不同,仅仅是性格和特色的不同,还是也有先进和落后,发达和不发达的不同?(3)在当今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形势下,文化的走势将是怎样的?在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情况下,是否还有必要提倡保持和发扬各民族和国家的音乐文化特色?怎样看待这种民族特色和全球化或世界化的关系?(4)一个民族和国家音乐的发展和进步,只能循着一种模式和轨道?还是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模式和轨道,进行多种不同的尝试和探索?以满足不同人群、不同阶层的多样化的音乐审美需求?

我们今天正处于21世纪的开端,社会的发展和国情的总体情况,已经大大不同于一个世纪之前。面对21世纪的中西音乐文化关系,我主张在大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更加深入和广泛地学习西方以及世界各民族一切优秀的音乐文化,在音乐发展的道路以及具体做法上允许和支持更多种的实验和探索,真正实现音乐园地的百花齐放。21世纪的中国音乐不仅应进一步满足亿万中国听众的音乐审美需求,而且也将进一步走向世界,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出版信息                                           

自上期学会通讯出版以来,我会会员又在各方面取得成果,据学会秘书处收到会员寄来的出版物,有以下诸种(按出版先后为序)——

·金色的秋天——郭祖荣室内乐作品选,声乐、器乐作品,郭祖荣创作,海峡文艺出版社1999年6月版

·适度的诠释——音乐美学散论,孙佳宾著,17.6万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长春版

·天人乐舞,论文集,李曙明、贾纪文主编,54.5万字,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11月兰州版

·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专著,于润洋著,42万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长沙版

·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卷)

(四册:1900-1949,1950-1978,1979-1989,1990-1999),

王宁一、杨和平主编,共数百万字,现代出版社2000年1月北京版

 

其他活动

    为使音乐美学理论与实际音乐生活密切联系,并具体参与有关音乐审美教育、音乐艺术教育、学生素质教育有关实践,我会应约与北京市音乐家协会、《音乐周报》社、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台等团体、机构,于2000年4月共同主办首届北京“世纪杯”青少年业余管乐独奏大赛。本会秘书长韩锺恩代表学会参与该项活动,担任组织委员会副主任,并参与大赛的评选活动。

 

个别通知                                                

                 会员:

请您尽快交纳        期间的会费(每年20元),共  元。谢谢!

寄交地址:100027 北京东直门外新源里西一楼音乐研究所

寄 交 人:韩锺恩

 


  • 文章录入:Philip责任编辑:admin
  • 【评论】【收藏】【分享】【打印】
  • 关于 的文章 中国音乐美学学会通讯(17)
    中国音乐美学学会通讯(第14期)
    中国音乐美学学会通讯(第16期)
    中国音乐美学学会通讯(第15期)
    中国音乐美学学会通讯[19]
    历届学术会议与学会组织机构
    中国音乐美学学会理事会组成
    中国音乐美学学会通讯[21]


      本文关键词:关于艺术歌曲及其在中国传播的美学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65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265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f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