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蔡元培实验美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武汉大学》 2013年
蔡元培实验美学研究
杨凯军
【摘要】:蔡元培是20世纪中国文化名人,他既是官员,也是学者。他为官时,不失学者身份,为学时,不失社会职责。他从一名中国传统文人,留学欧洲转变为一名学者。作为文人和学者,他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立志改造中国国民,造福国家民族;作为官员,他同样不弃为国为民的职责。他一生行走于政治和学术之间,贡献却既不在政治,也不在学术,而在于以政治之机遇,以学术之见识,推动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成为中国美育的开创性人物。 蔡元培的美学是以美育为中心的美学,而美育在根本上是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学位论文以《蔡元培实验美学研究》为题,将蔡元培美学思想以“实验”来概括,这样既抓住了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又明确了他的美学研究与实践之目的与作用。 本文论述了实验美学之渊源是实验心理学和德国实验派美学,但蔡元培又与之不同,也可说他有创造性的转化,即将实验美学转化为美育。从实验美学的思想来看美育,可以将蔡元培美育的思想和主张找到一个更深远的学术背景。 蔡元培美学的核心词是进化、实验和美育。其中又区别了美术和美学。用进化一词谈美术与美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它是达尔文进化论和柏格森创造进化论的运用。蔡元培的将美术区分为静的和动的美术,静的美术为绘画、雕刻、建筑、文学、诗歌等,动的美术为音乐、歌唱等,舞蹈是介于动静之间的美术。美术是美学的基础。美学是对于美术的研究,是理论化的形态。蔡元培在德国所受的是哲学教育、历史教育和文化的教育。在哲学上,他接受了康德的思想,认同康德关于现象界与本体界的划分,也理解和掌握了康德哲学的整体和基本思想。蔡元培美学思想有康德美学的原型,他常利用康德美是无功利的快感的规定,来论述他所面对的种种美术与艺术形式的审美之美感特征,但他的美学思想的基础还是德国实验美学的理念和方法。他介绍最多的是德国美学家冯特和摩曼以及费希耐。这些美学实验包括图形、色彩与声音以及如何对美术家进行美学实验。对于他们的美学思想与实验方法他都掌握并能运用到所要面对的美学问题中,他的美育的主张可以认为是实验美学在中国的具体运用。 蔡元培主张从主客共通来研究美学,将此作为美学研究的总原则。他认为,美的对象并不是一个客观的物,并不是完全脱离主观的。这就是说,美的对象与美的感受、美的创造一样,是主观与客观之间共同作用而出现的。他将自然美、关系美作为美的对象来研究。他认为如何确定美学的对象,这本身就是一个美学问题。美的对象是审美者的发现,因此美的对象从来就不是一个客观的已经存在的存在物,即使如崇高、悲剧、滑稽等艺术形式和美的类型,也总是在某种事情上表现出来,比如通过文学故事、戏剧表演、对话、演讲表达出来。蔡元培这里所说的人体美,已经不是单纯的人体美,而由人体美提升到了人性美。人体美是自然之美,但也是一种人性之美。人体美是一种静美,形体的胖瘦、高矮、面相、身材之曲线、皮肤的颜色等等,都是从静态中显示出来的。因此可以称之为静美。而动态上,其步态、仪容、话语、气质,尤其是性情、心态,便分出雅和俗;而处事为人分出品性的高尚、纯洁,这固然是人性之美,但这些可以说是从外到内的动态美,是人性之美或内在之美。生活的态度、目的也相关于人性之美,服务社会与大众,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便是崇高之美,也是人性美的一部分。 蔡元培认为审美心理也是美的研究对象,提出想象在审美对象中的作用,讲到感官的感觉中,视觉和听觉与美学的关系最大最直接,最后,讲到审美对象与功利无关。 蔡元培也讲到美育与科学的关系,蔡元培是提出要防止单纯追求知识的流弊,要在求知识以外,兼养感情,也就是说要在“治科学以外,兼治美术。有了美术的兴趣,不但觉得人生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就是治科学的时候,也一定会增添勇敢活泼的精神。”因此蔡元培请他的听众诸君照此一试。 蔡元培美育的主张,是他的教育理念之一方面,他提出的德智体美劳五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整体,本文从他的教育整体观出发,来分析和研究他的美育思想,为蔡元培美育主张与他的教育主张相结合来共同研究,而不是孤立的研究他的美学和美育,这是在美学研究方法上的新尝试。本文分析了他的美育的目标是为了塑造文明进步的国民,他提出的实施美育的方案,亦即美育教育的过程,从胎教开始到坟墓为止的终生美育,分析了他提出的家庭美育、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之细致具体而又全面的美育方案,将他的终生美育和全面美育的主张,理解为一幅“全民美育”的规划图。 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是极具影响力的主张,虽有多人研究,不泛有见地之作,也有批评和否定的声音,本文对这一主张进行了细致的全面解读,追问了美育代宗教的可能性,指出这是当时语境和时代的口号,有其意义,并非学术的主张,而是为贯彻他的美育主张而提出的,因此不能单纯的在真理的意义上来批判。蔡元培的确看到了宗教中美术与美育的作用的不同,美术是专门的艺术,而美育则是美的教育和美的欣赏。前者的作用在于创造美,后者的作用在欣赏美。这就是其作用的不同。审美观念不同也会影响美的创造和美的欣赏。 蔡元培认为,科学发达之后,宗教中原有的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只有美育的功能在宗教中仍然保留和剩下了,其它三育都脱离了宗教。本文分析了他这样的思路和逻辑。宗教中仍然有德育不可否认,新的体育形式也并没有取代他所认为的传统宗教中所具有的体育内容,而美育即使离开了宗教,也照样有新的表现形式,当然智育并不是宗教的目的,基本上从宗教中分离出来了。本文认为蔡元培通过排除宗教中三育而仅剩美育,美育是宗教所剩原素这样的思路来论证“美育代宗教”,在事实上、在逻辑上都不支持。 蔡元培从古代宗教的变化中,得出了宗教中只剩下美育的功能,而无智育、德育、体育的功能了,而比较宗教与美育的教育功能,认为宗教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本文分析了蔡元培在何种意义上认为宗教有保守与强制等局限性,而美育有自由性、普及性与进步性,指出蔡元培对于宗教的局限既有准确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他不是站在一个宗教研究者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宗教,而是站在一个美育的提倡者和教育者的角度来分析和看待宗教。 蔡元培美育的主张,是他的教育理念,也是他为改造国民、强化民族、建设国家的理念与实践。这也表明,他不仅执着追求真理,而且将社会与民族放在第一位,这也就是他虽然是一学人,但却不是一个纯粹的美学家,也不是一个政治家,而是一个时代的伟人,一个对当时与后世有巨大的影响力的教育家和教育家的原因。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3-09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柱;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在北京大学的践行[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于伟;论技术理性时代"完善的人"的消解及其对教育的负面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03期
3 彭富春;解国人之梦[J];上海国资;2005年09期
4 张军锋;;张申府:不应该被忘却的建党元老[J];党史博采(纪实);2011年07期
5 聂运伟;;论原始模仿活动的美学意义[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邹元江;刘建平;;对三十年来中国审美文化嬗变的反思[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张雄;黄金分割的美学意义及其应用[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8 赵国俊,王红彦;试论康德美学对蔡元培美学美育思想的影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10期
9 沙叶新;;幸遇先生蔡[J];上海文学;2008年08期
10 曹卫东;从“全能的神”到“完整的人”——席勒的审美现代性批判[J];文学评论;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晓玲;《聊斋志异·细侯》中细侯杀子行为脞议——与苔丝、美狄亚仇杀行为比较互证[J];蒲松龄研究;2004年04期
2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仙人小说的喜剧色彩[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3 高智;试论孟子的家庭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4 郝春燕;;生活审美化时代的艺术危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5 赵国友;;从陈独秀的经济思想透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6 胡子京;;对完善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理性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7 王浩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正义观及其理论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8 王海斌;;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向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9 邵艳军;;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在联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10 董龙昌;;苏格拉底“美在效用说”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玉锁;;《管子》的成人命题:既仁且智,是谓成人[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李又宁;;辛亥革命与妇女转型[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变与常:关于社会转型方式的历史思考”历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4 丁钢;;书院传统及其现代精神[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5 段从学;;《同情》:一种被忽略的现代性体验[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6 刘虹利;孟繁华;;感悟与发现——李一清的“乡村中国”[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7 陆心宇;;我在这里——近代经济学和哲学文本空间中的自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8 李泽明;;人民监督员制度研究[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陶达;;马克思全面自由发展理论视阈下“幸福指数”体系的构建[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熙恩;;科学批评主体观的缺失与重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邓继好;程序正义理论在西方的历史演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德胜;当代审美文化理论中的“现代性”话题[J];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2 于伟,陈海英;略论当代大学生负面信仰心态与信仰教育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05期
3 于伟;终极关怀性教育与现代人“单向度”性精神危机的拯救[J];东北师大学报;2001年01期
4 刘小枫;现代学的问题意识[J];读书;1994年05期
5 毛崇杰;后现代美学转向——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身体美学[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万书元;当代西方艺术的日常化:祛魅乎?赋魅乎?[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祁嘉华;从美学的困惑说开去[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李醒尘;美学研究不可忽视艺术——喜读李欧《论艺术》[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毛萍;美学究竟研究什么?[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李军学,庞壮;体验、反思、否定——美学思想方法论刍议[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姜奇平;“以客户为中心”的体验——经济学与美学比较研究之二(上篇)[J];互联网周刊;2002年16期
6 范守信;素质教育与“美学”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7 陈学明;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美学理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唐桃;美学的自觉——元美学研究导言[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骆冬青;政治美学的意蕴[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张光芒;启蒙美学与政治美学比较[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在昆明召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2 ;全国美学会议分别召开高校美学教学和造型艺术美学座谈会[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3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胜利闭幕 成立学会 通过章程 选举理事并提出学会工作计划和建议书[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4 ;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大会发言[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5 曾建平;;知识产品与美学在知识经济中的整合——关于“美学经济"命题的论证[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刘兴家;;写作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思考[A];中国写作学会第六届(第二次)理事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会议交流论文集[C];2004年
7 马莉;肖光来;;运动美学理论研究的突破与转向[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8 ;江苏省美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9 顾永芝;房亚红;;美学是什么[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10 王柯平;;美学研究中的可能缺漏(提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来先;[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王洪岳 谭好哲;[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纪尧;[N];光明日报;2003年
4 刘悦笛;[N];文艺报;2005年
5 刘成纪;[N];新闻出版报;2000年
6 张丹飞;[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7 贾立钢;[N];光明日报;2008年
8 滕守尧;[N];中国文化报;2000年
9 维安;[N];社会科学报;2005年
10 刘金祥;[N];中国艺术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成纪;汉代美学中的身体问题[D];武汉大学;2005年
2 李弢;非总体的星丛[D];浙江大学;2005年
3 孙晓艳;艺术与技术的辩证法[D];复旦大学;2010年
4 骆冬青;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汤拥华;先验论美学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谢昌飞;阿多诺美学视域下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王妍慧;“表现性形式”的历史呈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凯军;蔡元培实验美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9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志强;“消逝美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刘筵莉;“美学”概念在中国近代的缘起与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简显鹏;美学与革命[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崔璨;福柯的生存美学及当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12年
5 崔国清;日常生活视阈下的天气美学[D];兰州大学;2013年
6 邱艳艳;论美学中的爱[D];郑州大学;2007年
7 徐金凤;敞开美学的情感之维[D];湖北大学;2011年
8 童小畅;消费社会:美学终结的时代[D];四川大学;2005年
9 熊晓庆;视界融合[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孙迁迁;女性审美特征与女性美学建构[D];湖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蔡元培实验美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83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28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