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情景喜剧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研究
本文关键词:电视情景喜剧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师范大学》 2009年
电视情景喜剧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研究
张晓红
【摘要】: 从20世纪90年代起,情景剧已经走入中国百姓的生活,并且获得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单从制作数量和收视效果来看,情景喜剧创作和市场似乎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拍成的也不算少,播出的也挺多,然而仔细观察,最终获得观众认可的实属凤毛麟角、寥寥无几,而且在这块阵地中能闯出点名堂的便只有英氏喜剧一家和尚式喜剧两家了。“后继乏力”、“黔驴技穷”,可以说成为情景喜剧创作的真实写照;形式僵化、内容僵化、表演僵化、缺乏真正的幽默感,成为制约情景喜剧发展的主要问题,中国急需培养一支稳定、成熟的编剧队伍,只有以好的剧本为依托,中国情景剧的发展才能走上产业化和精品化的路子。本研究就是针对当前情景剧创作存在的不足,从喜剧的艺术特性出发,试图摸索情景剧剧本创作的一些规律,并分析当前情景剧的观众群和大众文化元素,深入进行情景剧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研究。本研究试图以电视剧文化自觉的态度和文化研究的方法,从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出发,对情景喜剧的审美文化风格和特征进行梳理,考察电视剧艺术和时代发展所赋予情景喜剧的独特艺术精神和文化品质,在对其美学特征进行具体分析、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对电视情景喜剧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进行阐释。 本研究从叙事美学、接受美学和大众文化的角度阐述了情景剧创作的规律,其主要内容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部分,本部分内容简单介绍了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框架结构、基本内容、问题的学术研究综述以及本研究的意义、创新及不足;第二部分:电视情景喜剧艺术的发展研究,本部分梳理了情景剧在中国的发展脉络,重点分析了情景剧产生发展的深刻社会根源、经济根源以及自身的原因;第三部分:电视情景喜剧的叙事美学浅析,本部分内容结合具体的情景剧作品,从选题、立意、构思和脚本写作方面探索电视情景喜剧的创作规律,并对其叙事风格做出具体分析;第四部分:电视情景喜剧的接受美学分析,本部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借鉴其对接受者进行分析研究的长处,对当前电视情景喜剧的接受群体和接受现状进行摸索,试图找到喜剧社会性存在的普遍规律;第五部分:电视情景喜剧的文化内涵阐释,本部分从大众文化的特点和现状出发,从大众文化的内在属性出发,寻找电视情景喜剧所内含的大众文化元素,并做出一一分析。 本研究主要运用了理论研究与作品分析解读相结合的方法、归纳总结的方法、多维透视的方法,其主要成果就在于从选题、立意、构思和脚本写作方面探索电视情景喜剧的创作规律,并对其叙事风格做出具体分析;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情景喜剧进行了理论性的分析、概括和归纳;并且对电视情景剧的大众文化内涵和大众文化元素进行了深入挖掘。 论文通过对现有国内电视情景喜剧研究资料的梳理,初步建立国内情景喜剧的艺术特色和创作理论体系,从接受美学角度认识到情景喜剧的接受受到社会情境和审美群体一致性的制约,并且从大众文化元素的角度研究了情景喜剧所内含的平民意识和娱乐精神。本篇论文的主要成果及使用价值在于:情景喜剧的创作丰富了电视剧创作的类型,也将给电视文艺理论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情景喜剧的发展必然会在一个方面促进电视美学的繁荣,电视美学的繁荣反过来也将对情景喜剧的理论和创作产生积极意义,因此,从美学意义和文化内涵上对情景喜剧进行分析研究界定也显得愈发重要,对电视情景喜剧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就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90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朱媛娟;审美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情景喜剧[D];云南大学;2010年
2 马建蕊;接受美学视域下的中国情景喜剧[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睿;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接受美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4 谭金菊;情景喜剧《人人都爱雷蒙德》言语幽默的顺应论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石长顺,范晓;娱乐狂欢与电视拯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华伟;;创作与接受的互动——从接受理论视角分析《聊斋志异》创作过程之独特性[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2 樊庆彦;;论《聊斋志异》的娱乐功能[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3 周莹;;关于纪实剧美学追求的一点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4 李俐;张恒;;基于文化生态学理论的泉州民居海外多元文化特征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5 金彦,张丽;从接受美学看电视受众参与[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6 周方珠;;论元散曲翻译中的模糊再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刘徐州;;试论电视戏曲专题片传播理念的嬗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李书琴;钱宏;;试论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典籍翻译策略之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储小燕;;儿童文学图画书的“格式塔”式阅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陈琳;;原文聚焦与译文选词——《红楼梦》文学翻译探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春雁;;构筑和弘扬地方先进检察文化——面对新时期的理性思考[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赵忠山;;诗的“空白结构”与“潜信息系统”[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魏名国;;试论真理的接受之维[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吴靖;云国强;;迷人的父权制——韩国家庭剧中的现代性与男性气质[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全球传播、媒介与创意产业-对后工业文明的思考”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5 王丹;;中美肥皂剧之比较[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6 刘敏;;村落仪式的传承与嬗变——可邑村阿细跳月的传播现象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7 林星;;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变迁[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彭辉;;从多维视角为文学翻译中的“误读”正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洪艳;;审美与媒介——影象媒介下的诗意生存[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10 马彩红;;浅析中国电视的“审美疲劳”[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8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二玲;图画故事书翻译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唐卓;影像的生命——德勒兹电影事件美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岩;跋涉在路上—女性视域下的李少红影视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栾庆伟;论武术套路的表演艺术[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刘艳艳;人体在广告摄影中的应用及传播效果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柯洁;;从《家有儿女》的热播浅析中国室内情景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2 周星;对国内情景喜剧创作现状的初步分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江莉;康建军;;网络语言交际对合作原则的违反而产生的会话幽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4 蒋冰清;;言语幽默的认知机制研究——论概念合成理论对言语幽默的阐释力[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李树玲;;消费时代审美文化现象的反思[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王燕;;从修辞角度看英语幽默的语言特色[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何林军;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后现代主义[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6期
8 杨伟光;润物细无声——看大型情景喜剧《家有儿女》有感[J];当代电视;2005年05期
9 周星;;艺术人性的刻画与高尚道义的弘扬——从《乔家大院》看现代人的荣辱意识[J];当代电视;2006年05期
10 张琦;;调侃江湖 嬉笑武林——刍议《武林外传》的艺术创新[J];当代电视;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N];浙江日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妍;言语行为理论下会话幽默的性别差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飞弋;会话幽默的性别差异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3 于田;情景喜剧与家庭——对一种电视剧模式的比较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3年
4 刘霞;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审美文化转型状况[D];新疆大学;2005年
5 吕晓懿;解析国产情景喜剧[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商晶;大众娱乐时代的中国情景喜剧[D];南昌大学;2006年
7 吴水珍;从文体学角度分析美国情景喜剧的幽默[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8 李文彬;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美国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中的言语幽默[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郭欣荣;电视研究观照下的中国情景喜剧[D];西北大学;2007年
10 裴洁;中国电视情景喜剧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睿;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接受美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苗棣,王昕;加冕游戏与明星神话——电视游戏节目《非常6+1》的文化分析[J];现代传播;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清池;狂人英达[J];大众电影;2004年16期
2 刘艳臣;浅析英氏情景喜剧的成功之道[J];当代电视;2005年09期
3 津视;;60集情景喜剧《追着幸福跑》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J];当代电视;2007年09期
4 魏南江;;《家有儿女》:开创了中国情景喜剧的新时代[J];中国电视;2007年11期
5 冯微微;;对中国情景喜剧的多视角解读[J];视听纵横;2009年01期
6 唐志平;大型教育题材情景喜剧 《家有儿女》编剧创作会议在京召开[J];当代电视;2004年01期
7 张晶慧;;国产情景喜剧电视艺术探析[J];新闻前哨;2006年08期
8 高萍;;情景喜剧《武林外传》的创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03期
9 李顺利;;在情景喜剧中制造笑声[J];剧影月报;2009年05期
10 李侠;;美国情景喜剧中的“家庭元素”[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利;;浅析电视剧《家有儿女》的成功原因(摘要)[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2 李强;方拥军;丁敏玲;;简析中国情景喜剧创作样态与文化的缺失(摘要)[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3 蔡盈洲;;试析我国情景喜剧接受的文化机制[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刘毅青;;梁启超解释学接受美学的情感论构造[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5 邱思莲;;汉英词典编纂理念与跨文化翻译——从《汉英词典》到《新时代汉英大词典》[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蔡志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谈对外汉语教材建设的构想[A];福建省“对外汉语教材建设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王音宣;;简论音乐接受美学的特点[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8 杜志军;;论近代前期狭邪小说与《红楼梦》之关系:以叙事风格为考察中心[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9 韩骏伟;;情景喜剧的审美特征[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10 章渡;;反高潮——张爱玲小说的叙事风格[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N];浙江日报;2003年
2 记者 李君娜;[N];解放日报;2008年
3 张毓芬;[N];吉林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倪敏;[N];中国消费者报;2002年
5 刘斌;[N];北京日报;2006年
6 商报记者 吴颖;[N];北京商报;2009年
7 曲琪;[N];中华新闻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闫静;[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9年
9 忻明;[N];文汇报;2000年
10 王国平;[N];光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晓青;斯·茨威格在中国(1949年-2005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白宪娟;明代《庄子》接受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吴定勇;接受美学视野中的都市报新闻传播策略[D];四川大学;2005年
6 唐会霞;汉乐府接受史论(汉代—隋代)[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窦可阳;接受美学与象思维:接受美学的“中国化”[D];吉林大学;2009年
8 杨进红;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董海雅;情景喜剧幽默翻译的多元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黄桂凤;唐代杜诗接受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红;电视情景喜剧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孙艳燕;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夏洛的网》两个中文译本对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3 郭春林;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浮生六记》林译本的产生和接受[D];郑州大学;2010年
4 李艳芳;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论习语的翻译[D];郑州大学;2001年
5 杜二敏;个性化阅读及其教学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喻娟;音乐欣赏教学的美学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俊帆;接受美学、阐释学和《魔戒》翻译[D];武汉大学;2005年
8 李文凤;接受美学诗歌三级接受论视角下的诗歌翻译[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9 朱健平;从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看文学翻译的本质[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10 邓炎炎;浅谈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读者意识[D];山西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电视情景喜剧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13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1346.html